成都同城500带吹电话,成都同城500元陪聊语音服务
最近在好几个本地论坛都刷到“成都同城500带吹电话”之类的帖子,说真的,第一眼看到心里就犯嘀咕。这到底是个啥服务?光是看字面意思吧,有点模模糊糊的,感觉像是那种陪你聊聊天、解解闷的电话服务?价格倒是标得清清楚楚,五百块。
我有个朋友,咱就叫他小张吧,正好那阵子工作上不顺心,憋了一肚子话没处说。他看到这类广告,居然有点心动,跑来问我靠不靠谱。我当时就笑了,跟他说:“你可拉倒吧,这玩意儿水太深了。”你想啊,这“带吹电话”四个字,本身就暧昧得很,既没说清楚具体干啥,也没讲明白有啥保障。万一是骗钱的呢?万一聊到一半跟你额外收费呢?这些都是说不准的事儿。
电话那头,真的能买到慰藉吗?
小张后来没去试,但我们俩倒是就这个话题聊了挺久。他说,有时候下班回家,屋里静悄悄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是真觉得闷得慌。花点钱找个人说说话,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这话听着确实让人有点心酸。现在城市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不少,看着朋友一堆,可真能交心的没几个。
这么一想,那种明码标价的“成都同城500元陪聊语音服务”,好像就有了市场。至少它把规则摆在台面上了:多少钱,干什么,听起来似乎比那种含糊其辞的“带吹”要正规一点点。但问题的根子没变——这种用金钱瞬间搭建起来的关系,真能解决内心的孤独吗?我表示很怀疑。挂了电话,问题不还在那儿嘛。
而且这里头的风险,可真是一点都不小。你根本不清楚电话那头坐着的是什么人,你的个人信息、聊天内容会不会被录音、被泄露,这些都像悬在头上的剑。为了那一两个小时的陪伴,冒这么大风险,感觉划不来。
再说回这个价格,五百块一次,说贵不贵,说便宜也绝对不便宜。够吃两顿不错的火锅,或者看十场电影了。把这些钱花在能让自己实实在在开心、能留下记忆的事情上,是不是更值呢?哪怕就是去锦江边走走,看看成都的夜景,那种放松的感觉,恐怕也比对着一个陌生的声音掏心掏肺要来得踏实。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成都同城500带吹电话”这种广告,我建议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感觉闷了,找老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出去参加个同城兴趣活动,认识点新朋友,这些方式虽然老套,但至少安心。心灵的缺口,指望用钱一下子填上,恐怕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