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城市如何找巷子,怎样在泰州找到巷子
初到泰州那会儿,我总被这座水城的巷弄搞得晕头转向。你说奇怪不奇怪,明明跟着导航走到了巷口,一转身却发现自己站在了桥墩下。后来在早点铺子喝鱼汤面时,听邻桌的老伯念叨“泰州城市如何找巷子可是门学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找巷子不能光靠手机,得用老法子。
跟着水流找门户
你发现没有?泰州的巷子大多依水而建。那天我跟着卖栀子花的老太太,她挎着竹篮在巷口歇脚,随手往东边一指:“看见那座青砖拱桥没?桥墩下藏着叁条巷子。”果不其然,穿过桥洞就见到黛瓦连成的屋脊线,像水墨画里顿笔的飞白。这种临水巷口往往没有醒目标志,但老居民都晓得,茶社飘旗的转角、捶衣声传来的石阶,都是巷子的暗号。
钟楼巷的旧书店老板教过我更妙的法子。他说午后叁四点,看哪条路边摆出象棋摊,顺着棋盘往深处走准能通到巷子。这话真不假,上周我循着楚河汉界的厮杀声,竟在金融大厦背后找到贯穿五条街的深巷,巷里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墙头探出百年黄杨树的枝桠。
市井声里藏路径
要想知道怎样在泰州找到巷子,耳朵比眼睛管用。清晨听炸油条的滋啦声,傍晚寻弹评的叁弦声,这些声音织成的网里,藏着数不清的巷弄脉络。那天我跟着焦糖香走到税务桥东街,却发现声音是从两道风火墙的夹缝里飘出来的——这便遇着了当地人说的“裤裆巷”,窄得两人相遇要侧身而过,巷子尽头却豁然开朗,整整七间茶棚临水架着,老师傅正在炒青团。
住在稻河古街区的陈奶奶说得更生动:“我们泰州人找巷子啊,就像鱼认水路。”她带我走的那次,专门挑晾衣竿横跨的窄巷钻。说也神奇,那些挂着蓝印花布的竹竿,竟成了指路的坐标。有户人家在木门边钉着铁皮粮票箱,转弯就见到六角亭;另条巷口的石鼓凳被磨得溜光,往前二十步必能找到酒酿铺子。
现在我也学乖了,找巷子时专盯叁种痕迹:一是青苔漫生的墙角拐弯处,二是门楣上残留的繁体字店招,叁是黄昏时分飘起的炊烟。这些比地图上的线段真实得多,去年翻新的旅游导览图上标着八条巷,其实光坡子街周边就藏着二十多处转弯的巷弄,有些连叁轮车夫都要下车推行。
最近杏林巷口新开了咖啡馆,年轻人举着手机找来找去。我看着他们来回转圈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初来时的窘迫。现在要是碰见问路的,我会指着望海楼的金顶说:“先找到最高的屋脊,然后往下看,那些瓦楞间露出的细缝,就是泰州最地道的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