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
这事儿要不是亲戚提起,我压根不敢相信。表姐家孩子今年在六盘水读初二,周末在家打了个叁小时电话,月底话费账单直接多了八百块?。当时表姐拿着账单,手都在抖,还以为是被盗刷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孩子那通电话打给了外地打工的父母。从学校食堂的土豆鸡块聊到月考的数学题,从同桌的矛盾扯到想买新球鞋…叁小时里,家长在电话这头静静地听,孩子在电话那头尽情地说。表姐苦笑着摇头:“平时问啥都‘还行’、‘不知道’,谁能想到他攒了这么多话。”
那些被忽略的成长瞬间
这事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也是叁棍子打不出个闷屁。明明在校门口小卖部能跟同学聊半天动漫,回家见到爸妈却像断了电。现在才懂,不是不想说,是那个年纪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
六盘水这通特别的通话,让我突然意识到——青春期孩子不是没话说,而是需要合适的机会和足够长的时间。叁小时的通话,八百元的代价,买来的或许是亲子间久违的信任感。你说贵吗?确实不便宜。但你说值吗?表姐现在每周固定和孩子煲半小时电话粥,她说这钱花得比什么心理咨询课都管用。
如今多少家庭,吃饭时各自刷手机,客厅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声。那个六盘水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我们缺失的陪伴。孩子宁可对着电话说叁小时,也不愿在生活中多聊叁分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停下来想想吗?
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话费,而在于我们是否给过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愿意开口。也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放下手机,用叁小时全心全意地当过听众。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这事,表面看是浪费,往里看,却是亲子关系里被忽略的珍贵时光。
下次和孩子通话时,别急着问成绩、催作业。学学那对在电话里听孩子聊了叁个小时的父母,也许我们都能发现,孩子心里藏着一个比想象中更丰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