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100元小胡同,栖霞百元小巷弄
栖霞100元小胡同的午后
站在巷口往里望,第一个感觉是:这地方真窄。两边的墙几乎要贴在一起,头顶的天空被切成细细的一条。墙上爬满了青苔,砖缝里钻出几株野草,路面是那种老旧的石板,走起来有点硌脚。我琢磨着,这栖霞100元小胡同,名字听着像个旅游点,可眼前这光景,倒更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往里走了十几步,光线忽然暗下来。空气里有股潮湿的味道,混着旁边住户家飘出来的饭菜香。一位大爷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唱着戏。他瞅了我一眼,眼神里没有好奇,就像看一个走错路的熟人。“找谁啊?”他问。我说就是随便转转。他点点头,又继续听他的戏去了。
这条巷子比想象中要深。越往里走,生活气息越浓。晾衣绳横跨在巷子上空,挂着的衣服还在滴水;窗户里传来炒菜的声音,滋啦滋啦的;几个小孩在玩弹珠,看到生人也不躲,反而冲我咧嘴笑。我开始理解这栖霞百元小巷弄的价值了——它不是用来逛的,是用来体会的。
在一家杂货店门口,我停下来买了瓶水。老板娘很健谈,她说这巷子住了七八十年了,以前可热闹了。“现在嘛,”她顿了顿,“年轻人都搬走了,就剩我们这些老骨头。”她说这话时语气很平静,像是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我问她知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100元小胡同,她笑了:“哪有什么为什么,就是随口叫的呗。”
继续往前走,发现巷子并非笔直,而是弯弯曲曲的,时不时分出更细的岔路。有些地方宽些,能并排走两个人;有些地方窄得需要侧身。这种不确定感反而让人着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可能是一丛开得正盛的月季,可能是一只打盹的猫,也可能是另一段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
我忽然想到,现在满大街都是精致装修的店铺,刻意营造的“复古风”,反倒是这种未经修饰的栖霞100元小胡同,保留了最真实的生活质感。墙上的裂纹,门框的褪色,甚至墙角堆积的杂物,都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这里不需要迎合谁的审美,它就是它自己。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不是那种明亮的路灯,而是从各家窗户透出来的、暖暖的光。炒菜的声音更多了,电视的声音也响起来。我该往外走了,回头再看一眼这条栖霞百元小巷弄,它像一条沉睡的龙,在暮色中缓缓呼吸。
走出巷口,重新回到车水马龙的大街,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刚才在巷子里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都还清晰地在脑海里打转。这条看似普通的栖霞100元小胡同,给了我一个难得的下午——不用思考意义,不用追逐什么,只是在那里存在着,感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