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火车站小巷子,福清火车站旁小街
福清火车站小巷子,福清火车站旁小街,这两个地方对我来说就像是城市的两个面。每次从车站出来,拖着行李往西走两百米,拐进那条不起眼的巷口,就仿佛闯进了另一个世界。
巷子窄窄的,两边是老旧的居民楼,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在风里轻轻摆动。刚下火车的人大多直奔大路打车,很少会注意到这个角落。可你要是肯往里多走几步,就能闻到油炸的香味,听到锅铲碰撞的声音——那是老陈的锅边糊店开门了。
老陈的店开了十几年,招牌都被油烟熏得发黄。他总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站在门口的大锅前忙碌。“今天的海蛎特别新鲜,”他看见熟客就会这么招呼,“进来坐坐。”店里的桌椅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样式,桌角都被磨得光滑。常来的客人不用看菜单,直接喊一声“老样子”,老陈就懂了。
巷子里的烟火气
早晨七点多,这条福清火车站小巷子最是热闹。赶早班的火车站工作人员、附近工地的工人、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把小小的店铺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坐在矮凳上,端着热气腾腾的碗,聊着家长里短。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哪里的菜价又涨了,这些琐碎的话题伴着食物的香气,在晨光中缓缓流淌。
往深处走,还能找到一家修补衣服的小铺子。老板娘手法娴熟,踩缝纫机的声音节奏分明。她说在这条福清火车站旁小街做了二十多年,见过太多匆匆过客。“有人在这里改过第一次面试的西装,也有人来补背包的带子,说要继续上路。”她的针线里,缝进了无数人的故事。
傍晚时分,巷子又换了模样。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下班回家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路灯亮起来,在青石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晕。这时候,卖鱼丸的小摊会推出来,那股鲜香能飘出好远。
我常想,火车站明明是个迎来送往的地方,为什么这条小巷子却能留住时光?或许是因为,再匆忙的旅途,也需要这样一个能让人喘口气的角落。它不像火车站大厅那样人来人往,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在这里,时间走得很慢,慢到足够你喝完一碗热汤,听完一个故事。
去年冬天,我在老陈的店里遇到一位老人家。他说年轻时就在福清火车站工作,现在退休了,还是习惯每天来这条巷子坐坐。“看着火车一趟趟地开走,又一趟趟地回来,”他抿了口茶,“就像看见人生的来来往往。”他的目光望向巷口,那里隐约能看见火车站大楼的轮廓。
如今高铁站建在了城东,老火车站确实不如从前热闹了。但这条福清火车站小巷子依然保持着它的节奏。老陈的锅边糊还是那个味道,缝纫机的声音依旧清脆。偶尔会有迷路的游客闯进来,好奇地打量这个藏在车站背后的世界。
其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总是急急忙忙地赶路,却常常忽略了路边这些平凡的风景。而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巷子、小街道,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肌理,承载着最温暖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