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阿拉山口火车站后巷名称
阿拉山口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这个问题,最近可算是把我给问住了。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要来,他在电话里就这么问我,说想去火车站后面那片看看,却不知道具体位置。我握着手机,一时竟答不上来。
说来也怪,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火车站前那宽敞的广场、熙熙攘攘的候车室,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来。可这一问到“后面”,脑子里的地图就好像缺了一块。那条小巷,我肯定是路过过的,也许还不止一次,但它似乎就一直那么安安静静地待在繁华的背后,成了一个被忽略的日常角落。它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能让人们脱口而出。
记忆里的模糊印象
我努力在记忆里搜寻。印象中,那应该是一条不宽的路,或许都称不上是正规的“巷子”。它夹在火车站高大的侧墙和一些老旧的居民楼之间,地面可能还是水泥的,甚至有点坑洼。白天,那里或许只有几个零散的行人,几家卖五金杂货或早餐的小店懒洋洋地开着门;到了夜晚,恐怕就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与站前广场的通明灯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就像是舞台的后台,承载着必要的功能,却远离了所有的掌声与目光。这么一想,阿拉山口火车站后巷名称不为人知,似乎也挺正常的。
老同学的问题,像一粒投入静水的小石子,激起了我一点探究的念头。我寻思着,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么一个熟悉地方的具体名字感到陌生呢?也许,对于我们这些本地人来说,那片区域根本就不需要用一个正式的名字来指代。我们说“去火车站后面”,听的人自然就明白了,这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条巷子,它更多地存在于一种感觉和方位里,而不是一个刻板的称谓中。
名字之外的生活气息
我试着在网上搜索,想找个准确的答案。结果发现,和我有同样疑问的人还真不少。有人说是叫“站后路”,有人说是“兴业巷”,莫衷一是。看来,这条小巷的称呼还挺模糊的。但这恰恰让我觉得,它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一个没有被官方命名充分“规训”的地方,反而保留了些许野生的、随意的活力。那里可能藏着最地道的剃头铺子,或者一家开了几十年、味道始终不变的面馆,这些,都不是一个冰冷的路牌所能完全概括的。
最终,我给老同学回了电话。我告诉他:“你就走到火车站的出站口,往右手边一直走,绕过那排铁栏杆,看到几棵老槐树,那儿就是了。具体叫什么名儿,大伙儿好像说法不一,但你到那儿肯定能认出来。”他听了,在电话那头笑了笑,说大概明白了。看来,有时候一个精确的阿拉山口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答案,未必比得上一个生动的方位描述来得有用。
这件事让我想了许多。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藏着多少这样“熟悉的陌生角落”呢?它们对一些人来说是每天必经之路,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这条小巷的名字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就在那里,连接着车站的喧嚣与市井的平静,承载着一些人的记忆和许多人的忽略。下次如果再有人问起,我大概还是会这样描述它,用一个本地人最朴素的方式,指向那个存在于我们共同感觉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