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100元3小时约,敦煌百元叁时约
最近朋友圈里总能看到“敦煌100元3小时约”这样的说法,乍一听还挺让人纳闷的——敦煌什么时候出了这么实惠的旅游项目?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这说的不是什么特价旅行团,而是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游览体验。
说来也巧,上周路过市美术馆,正好遇上他们在做敦煌痴搁展。门口立着块牌子,明明白白写着“敦煌百元叁时约”。我心想这价钱挺合适,叁个小时能看个大概,就掏钱买了票。戴上痴搁设备的那一刻,真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原本需要飞越大半个中国才能看到的洞窟,现在就这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沉浸式的敦煌初体验
第一个进入的是第45窟,那些唐代的彩塑离得特别近,连菩萨衣襟上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讲解员在耳机里轻声细语,说这些壁画已经在这里静静待了一千多年。我忍不住伸手想去触摸,却只碰到冰凉的痴搁眼镜。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反而更让人对真实的敦煌心生向往。
转动视角,整面墙壁的经变画缓缓展开。以前在书本上看过的画面,此刻都活了起来。飞天的飘带仿佛在随风轻扬,乐伎手里的琵琶似乎正在发出声响。最神奇的是,通过特殊技术,还能看到那些已经褪色的部分复原后的模样。这让我想起去年朋友去敦煌回来后说,有些壁画确实已经模糊不清了。
叁个小时过得特别快,从痴搁体验馆出来时,夕阳正好西下。脑子里还在回味刚才看到的画面,忽然觉得这一百块钱花得挺值。虽然比不上亲临其境,但对咱普通上班族来说,能在周末抽个下午就能“去”趟敦煌,已经是很不错的体验了。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
后来和馆里工作人员聊天才了解到,这套“敦煌100元3小时约”的数字项目,其实是敦煌研究院这些年一直在做的数字化成果。他们把每个洞窟都进行了高精度的叁维扫描,连最细微的裂缝都记录了下来。这么做既是为了保护,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些艺术瑰宝。
想想也是,要是大家都往莫高窟跑,再结实的壁画也经不住每天这么多人参观。现在用数字技术先做个预习,等真有机会去敦煌的时候,反而能看得更明白。而且这一百块钱里,据说还有一部分会用作敦煌的保护经费,这么一想更觉得应该支持支持。
我特别喜欢他们设计的互动环节。在虚拟洞窟里,可以自己调节光线,看清暗处的细节;遇到特别精彩的壁画,还能暂停讲解,独自欣赏一会儿。这种自由自在的参观方式,在现实的敦煌可是体验不到的。
临走前,我又回头看了眼展馆海报。那句“敦煌百元叁时约”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这不只是个吸引人的宣传语,更像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找到的新出路。下次要是再有朋友纠结去不去敦煌,我准会第一个推荐他先来试试这个百元叁小时的数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