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200米附近人约会,藁城200米内寻邻友相聚
最近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现在不少藁城的朋友都在用手机软件找附近的人聊天。那天我蹲在人民广场的长椅上刷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您附近150米有叁位用户在线”。这数字准不准咱不说,但确实让我愣了一会儿——原来陌生人和我之间,就隔着个喷泉的距离。
要说在藁城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这事儿听着新鲜,其实挺接地气的。上周叁下班后,我试着约了位住在隔壁小区的老师。从发出邀请到坐在茶馆里,前后不到二十分钟。她捧着茉莉花茶笑着说:“早知道邻居里有个茶友,我就不用总一个人泡茶了。”
距离带来的奇妙变化
现在想想也是,同在藁城这片城区,有时候想吃顿火锅都找不到伴儿。其实想找个人一起涮肉的人,可能就住在对面楼。有回我在超市买菜,顺手帮隔壁单元的王阿姨拎了下购物袋,结果发现她儿子竟是我高中同学的堂弟——您说这世界有多小?
这种藁城200米内寻邻友相聚的体验,就像突然发现口袋里多了颗糖,甜得让人意外。有时候站在阳台上晾衣服,会忍不住想:此刻在半径200米范围内的某个窗口,是不是也有人正望着晚霞,想着找个街坊聊聊天?
当然啦,见面归见面,该注意的礼节不能少。第一次约在社区图书馆的咖啡角,第二次才敢去街边小馆。毕竟安全最重要,这点大家都明白。倒是发现个规律——住在同一个片区的人,连爱吃的小吃摊都差不多。
昨天在便民服务中心排队时,前面穿格子衫的小哥手机响了,铃声居然和我用的是同一首。我们相视一笑,后来顺路一起走了段。他说刚搬来叁个月,除了快递小哥都没怎么和人说过话。这话让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其实在藁城这样熟人社会慢慢变淡的今天,重新捡起“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倒显得特别应景。您要是也试过在深夜便利店遇到加班邻居,互相推荐货架上的速食产物,就能明白那种“原来你也在”的温暖。
对了,上周社区微信群还有人组织“百米饭搭子”活动,响应的人比想象中多得多。看来大家不是不想结交新朋友,只是缺个由头。有时候打破沉默只需要一句:“我也住叁号楼,您知道物业最近在修水管吗?”
现在周末去菜市场,总能遇见几个面熟的朋友。挑西红柿时会多个人帮忙看新鲜度,买多了也能分着拎。这种慢慢织起来的生活网,比手机里任何社交软件都来得真实。
所以啊,下次您刷到附近的人时,不妨想想:也许那个住在200米范围内的陌生人,正等着有人先说声“嗨”。毕竟在这座小城里,最美的风景不只是宫灯博物馆的夜景,还有转角可能遇见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