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常宁辩辩附近好友添加服务
最近和常宁的老同学聊天,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他说现在找人聊天,都习惯打开蚕蚕那个“附近的人”功能。这话让我愣了一下,仔细想想还真是,现在大家住在小区里,可能隔壁单元住了谁都说不清楚,反而在网络上能和几条街外的人聊得火热。
常宁这个小城生活节奏慢,年轻人下班后也没什么特别去处。刷刷手机,点开蚕蚕附近的人,看见有趣的动态随手点个赞,一来二去就加上了好友。我朋友就是通过这个功能认识了现在经常一起打球的朋友圈。他说有时候晚上觉得无聊,发条动态说想吃宵夜,立马就有人回复“走起”,比在微信群里喊话还快。
从线上到线下的自然过渡
不过说到常宁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这事,其实没听起来那么神秘。大多是熟人之间开玩笑的说法,比如几个在网上聊得不错的约着去某家新开的奶茶店坐坐。常宁就这么大,从城东到城西打车也就十几块钱,见面反而比在大城市容易得多。
我另一个表妹在常宁开店,她也用辩辩附近的人功能,不过是为了生意。她把店里新款衣服拍照发动态,标注店铺位置,还真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年轻顾客。有人看到动态直接找上门来,边试衣服边笑着说:“我就是从辩辩上看到找过来的。”这种从线上认识到线下见面的过程,在常宁这样的小城里显得特别自然。
说到常宁辩辩附近好友添加服务,这倒让我想起前阵子帮忙打理亲戚家奶茶店的经历。很多年轻人进来消费后,会主动问店铺的蚕蚕号,说要加个好友看新品动态。后来我们干脆把二维码贴在收银台旁边,还真积累了不少熟客。有人甚至不用到店,直接在蚕蚕上预订,下班路过时顺手取走。
这种通过辩辩附近的人建立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现代邻里间的隔阂。上周我去常宁的步行街,还碰到两个年轻女孩在咖啡店门口打招呼:“诶你不就是蚕蚕上那个经常发猫咪照片的吗?”两人随即聊得热火朝天,相约周末一起去逛宠物市场。
当然啦,任何交友方式都需要保持警惕。常宁的年轻人在这方面似乎有自己的智慧,他们很少会和刚认识的网友单独见面,通常是约在热闹的公共场所,或者拉上共同的朋友一起。这种谨慎而又不失开放的态度,让线上交友变得既安全又有趣。
现在走在常宁的街道上,经常会听到手机蚕蚕的提示音。也许正是这个小小的功能,让这座小城的年轻人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不需要刻意安排,不必讲究排场,可能就是简单的一句“我在你附近”,就能开启一段有趣的对话。
话说回来,科技发展这么快,谁能想到当年主要用来网上聊天的蚕蚕,如今在常宁这样的地方成了连接邻里关系的纽带呢?也许最重要的不是用什么工具,而是那份愿意认识新朋友、接触新事物的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