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汾阳汉子常逛的小胡同
汾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总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这话可不是瞎掰,你往老城区那些青石板路一走,保准能撞见叁五个蹲在墙根抽烟的老爷们儿。他们手里夹着烟,眼睛眯成缝,那模样不像在消磨时间,倒像在守着什么。
巷口王老五的剃头铺子开了二十叁年,木头椅子都磨出了包浆。老主顾往上一坐,根本不用开口,推子嗡嗡两声,碎发落在白布上,话匣子也跟着打开了。“西街老张家闺女出嫁”“粮站后院那棵石榴树结果了”,这些正经报纸不会登的消息,全在热毛巾的雾气里飘着。?
巷子里的江湖规矩
要说汾阳汉子常逛的小胡同,那可不止是走路的通道。李记打铁铺的炉火叁十年没熄过,打铁的老李常说:“机床做的锄头亮堂,可不如咱一锤一锤砸出来的贴地气。”他闺女在省城当白领,回来总劝他关门享福,老李脖子一梗:“关了炉火,巷子就少了口气。”
还真别说,巷子确实有自己的呼吸节奏。早晨七点,送豆腐的叁轮车铃铛叮铃铃响过,各家厨房就开始飘葱花味。下午四点,象棋摊噼里啪啦的落子声比闹钟还准。这些声音织成一张网,把男人们的脚步牢牢拴在巷子里。
前年旧城改造,拆迁队的白线画到巷子口。那几天,平时蹲墙根的男人们突然都站直了。没人组织,但修鞋的、剃头的、打铁的,连收废品的老冯都搬个马扎坐在巷口。拆迁队来了叁趟,最后叹着气把白线往后挪了十五米。
汾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说到底装的是日子本身。五金店张老板藏着1988年的汾酒,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才开坛;修鞋摊挂着红绳,邻里闹矛盾就来这儿拉个勾。这些零零碎碎的讲究,外人看着莫名其妙,却是巷子里的筋骨。
去年冬天特别冷,老李给打铁铺挂了棉帘子。王师傅的剃头店多了个热水瓶,专门给等位的街坊倒茶。你说他们图啥呢?可能就图傍晚时分,炊烟升起的时候,能听见有人拖着长音喊“回家吃饭啦——”,那声音在巷子里撞来撞去,最后钻进每家每户的窗户。
如今新城区的商业街亮堂堂的,可那些地方总让人觉得脚底发飘。倒是这些被岁月磨得光溜溜的石板路,踩上去实实在在的。巷子还是那条巷子,只是走的人慢慢老了,又不断有新的脚步踩进来。就像老李说的,铁打的巷子流水的人,只要炉火不灭,故事就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