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新茶论坛,贵阳茶文化交流活动与资讯分享

发布时间:2025-11-03 10:55:48 来源:原创内容

这两天路过甲秀楼旁的茶馆,隔着老远就闻见一股清雅的茶香。推门进去,才发现是几位老师在张罗着布置茶席。青花瓷盖碗里泡着今年刚到的羊艾毛峰,嫩绿的芽叶在水中舒展,像会跳舞的小精灵。老板娘李姐笑着招呼我坐下:“周末在青岩古镇有场茶会,来了不少省外的茶友,你要有空也来坐坐?”

这样的场景在贵阳越来越常见了。说起来,我们这座山城向来不缺好茶——开阳富硒茶、花溪绿茶、清镇翠芽,随便数数都有十来种。但前些年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茶农埋头种茶,茶友四处找茶,中间好像少了座连接的桥梁。

茶香不怕巷子深

去年在文昌阁旁的老茶馆里,我遇见从福建来的陈先生。他握着温热的茶杯感叹:“贵阳的茶叶品质真好,就是在外地太难买到了。”这话让在场的几个本地茶人陷入沉思。确实,咱们的茶园多在海拔千米以上的云雾山里,昼夜温差大,茶叶内涵物质丰富,泡出来的茶汤特别鲜爽甘醇。可这么好的东西,知道的人还是太少了。

后来大家一合计,干脆定期组织茶叶品鉴活动。第一次办的时候,预计叁十人的场地来了近五十人。有个大学生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每种茶的滋味,她说现在年轻人也爱上喝茶了,只是需要有人带进门。

最近在观山湖区的新式茶空间里,我看到个挺暖心的画面。七十多岁的老茶人王叔,正手把手教几个年轻人如何温杯烫盏。他操着带着黔地口音的普通话说:“水温很关键,像这种明前毛尖,八十度就够了。”年轻人学得认真,不时举起闻香杯细细品味。这种新老茶人之间的传承,让传统的茶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

上个月在铜仁路茶城举办的品鉴会上,来自修文县的茶农老杨带来了他的新品“鸟王种”。这茶汤色清亮,带着淡淡的花果香,刚入口微苦,随即化开满口清甜。老杨搓着手有些紧张地观察大家的反应,直到听到此起彼伏的赞叹声,黝黑的脸上才绽开笑容。他说为了种好这片茶,叁年没施过化肥,全是人工除草。“就想让更多人尝到咱们贵阳茶的本来味道。”

现在打开手机,能看到不少对于本地茶事的推送。哪家茶馆进了新茶,什么时候有制茶体验课,茶艺师考试在哪里报名……这些信息慢慢织成一张网,把爱茶的人都聚到了一起。前几天还有个浙江茶商通过线上平台联系到湄潭的茶厂,一口气订了二百斤翠芽。

窗外又飘起贵阳特有的毛毛细雨,这种天气最适合在屋里泡杯热茶。看着茶叶在杯中缓缓沉浮,忽然觉得,这一片片小小的绿叶,连起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更是这座城市与茶说不完的故事。下次茶会定在黔灵山下的庭院里,据说还有苗家姑娘带来长桌茶宴的表演,倒是值得期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