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的火车站旁小街
站前街角的烟火气
每次路过丰镇火车站,我总会被对面那条小巷子吸引。说实话,这条巷子实在太不起眼了——灰扑扑的水泥墙,几根电线杆歪歪斜斜地立着,巷口还停着几辆落满灰尘的自行车。可你要是往里头多走几步,嘿,那感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巷子窄得很,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着身子。早晨七点来钟,这里最是热闹。老陈家的烧饼铺子前排着队,刚出炉的烧饼香得能飘到火车站广场去。“芝麻烧饼,一块五一个!”老陈边收钱边吆喝,手上的活计一点没耽误。再往里的裁缝铺传来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王阿姨正给邻居改裤脚,嘴里还念叨着:“现在的年轻人啊,买条合身的裤子都难。”
要说这条丰镇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那些老住户的故事。开杂货铺的李大爷在这儿住了四十年,他说以前巷子口有个大槐树,夏天大家都在树底下乘凉。后来修站前广场时砍了,可老邻居们还是习惯晚饭后聚在巷子口聊天。谁家孩子考上学了,谁家闺女要出嫁了,这些消息都是在这儿传开的。
巷子深处有家修鞋摊,张师傅守着这个摊位二十多年了。他的工具箱还是结婚时打的,虽然漆都掉光了,但每个工具都擦得锃亮。有次我去补鞋跟,他一边敲敲打打一边说:“现在愿意修鞋的人少啦,都直接买新的。可我这手艺啊,丢不下。”他补的鞋特别结实,穿半年都不会开胶。
中午时分,巷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那家面馆还冒着热气,老板娘在门口择菜,准备晚上的食材。她家的炸酱面是这条街的一绝,面条筋道,酱料香浓,很多火车站的工作人员都会特地绕过来吃一碗。“我们这面馆开了十八年啦,”老板娘笑着说,“好多搬走的邻居周末还会专门回来吃呢。”
傍晚的巷子又恢复了生机。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走过,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五金店的老刘正在收摊,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一件件搬回店里。隔壁水果摊的小贩在吆喝:“西瓜便宜啦,最后两个!”住在隔壁那条邻近的火车站旁小街的赵奶奶,每天这个点都会过来买豆腐,她说这儿的豆腐比超市的新鲜。
夜幕降临,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那些从火车站出来的旅客大概不会注意到这条普通的小巷,可对住在这里的人来说,这儿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每扇亮着的窗户后面,都在上演着不同的生活故事——或许是母亲在督促孩子写作业,或许是老两口在看电视,又或许是刚下班的年轻人在厨房里煮泡面。
站前广场上灯火通明,现代化的火车站大楼气派得很。可我对面这条巷子却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依然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模样。或许有一天它会被拆除,会改建,但那些发生在巷子里的日常片段,那些朴素温暖的人情味,会一直留在经历过这里的人的记忆里。
夜深了,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还亮着。明天清晨,当第一班火车进站时,这条丰镇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又会迎来新的一天。老陈的烧饼炉子会准时生火,张师傅的修鞋摊会照常支起来,面馆的锅里会翻滚着热气腾腾的面汤……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恰恰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