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郭勒火车站附近站街,邻近站点周边街区
清晨的霍林郭勒火车站笼罩在薄雾里,出站口的铁门刚拉开,就涌出叁五个拖着行李箱的旅客。我裹紧外套站在广场东侧,看着早点摊冒起蒸腾的白气。这座小城的火车站不像大城市那样拥挤,倒有种慢悠悠的节奏。
顺着车站往西走,拐过两个路口,景象就不同了。沿街的五金店还没开门,但菜贩子已经摆开了摊子,新鲜的芹菜沾着露水,土豆还带着泥土。穿蓝色工装的大爷停在摊前,和系着围裙的老板娘聊着今天的菜价。这里的生活气息,比车站广场要浓厚得多。
街角早餐店的热闹光景
再往前是个十字路口,有家招牌褪色的牛肉面馆。推门进去,瓷砖地面擦得发亮,七八张桌子几乎坐满了人。穿校服的少年埋头吸溜着面条,隔壁桌的出租车司机咬了口韭菜盒子,和老板抱怨着昨晚的生意。我要了碗羊杂汤,汤熬得奶白,撒了香菜末,暖意从喉咙一直落到胃里。
老板闲下来时,倚在收银台边和我搭话。他说在这开了十几年店,见证着这条街的变化。"以前哪有这么多店铺?现在从车站走过来的人,都爱在这歇个脚。"他指着窗外,"你看那个修鞋摊,老师傅的女儿都上大学了。"
确实,这条街就像个微缩的世界。修鞋摊隔壁是家婚纱摄影,再过去是农资商店,各种毫不相干的生意挨在一起,反而有种奇妙的和谐。或许这就是小城的好处,什么都是步行可达的距离,人和人之间还保留着那份熟络。
我忽然想到,火车站附近站街这样的地方,听起来只是个地理概念,可当你真正走近它,才能感受到其中鲜活的生命力。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由无数人的日常编织成的画卷。
午后阳光下的悠闲时光
下午两点,阳光斜斜地洒在柏油路上。我在街角的超市买水,听见收银员和顾客闲聊,说的是邻居家孩子考大学的事。这种家长里短的对话,在大城市的地铁站里几乎听不见了。
超市门口的长椅上,坐着几位下象棋的老人。棋盘搁在石凳上,旁边放着泡浓茶的玻璃瓶。有个观棋的大爷忍不住指点,被对方瞪了一眼,赶紧举起双手表示不再多嘴。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他们谁也没在意我这个陌生人。
这条街的节奏很特别。它离火车站那么近,本该是匆匆忙忙的,却自有一套不慌不忙的步调。或许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已经习惯了火车的汽笛声,把它当成了生活背景音。
走到街尾时,我看见几个孩子在玩跳房子。粉笔画的格子已经有些模糊,但他们笑得很开心。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跳歪了,旁边的伙伴立刻喊起来:"踩线啦!"那认真的模样,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
站在这条街上,能清楚地望见火车站的钟楼。钟声敲响时,惊起一群鸽子。它们扑棱着翅膀飞过红砖楼的屋顶,消失在渐暗的天色里。我突然觉得,所谓的火车站附近站街,不只是个地点,更像是连接远方与归途的纽带。
夜色渐浓时,我往回走。路灯一盏盏亮起来,把影子拉得很长。那家牛肉面馆又坐满了人,这次多是下班的路人。玻璃窗上凝结着水雾,透过朦胧的光晕,能看见里面晃动的人影。
回到车站广场,最后一班列车刚刚进站。出站的人群拖着行李,很快散入不同的街道。而我站在那里,想起白天见过的那些面孔——卖菜的大婶、下棋的老人、跳房子的孩子,他们让这条街有了温度。火车站终归是迎来送往的地方,但邻近站点周边街区,却留存着这座小城最真实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