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100米内附近的人,常德近距离社交圈子
那个离你只有几步之遥的世界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现在买葱都习惯在小区微信群里喊一嗓子。昨天刚问完“谁家菜园子的葱能匀我两棵”,叁分钟不到,楼上王阿姨就敲了门,手里还带着露水的小葱翠绿翠绿的。这要在以前,我得专门跑趟超市,现在倒好,连单元楼都不用出。
这种变化挺有意思的。常德这座城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可我们每天擦肩而过的,往往就是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以前下班回家,电梯里碰见了最多点点头,现在不一样了。自从在社区平台发现了“常德100米内附近的人”这个功能,我才意识到原来隔壁住着教钢琴的李老师,对门那个总加班的小伙子居然是个烘焙高手。
上个月我们楼里还闹过笑话。七楼的小张在群里抱怨家里奥颈贵颈总掉线,结果叁楼的老陈——某通信公司的工程师——直接上门帮他调了路由器。小张过意不去,送了老陈自己做的剁辣椒,这一来二去的,两家人现在周末经常约着去柳叶湖骑车。你看看,这就是常德近距离社交圈子最真实的样子,从网络到现实,有时候就隔着一堵墙的距离。
我特别喜欢观察这种微妙的变化。以前总觉得认识新朋友需要特意去参加活动,或者靠朋友介绍,现在发现契机无处不在。菜市场里讨教怎么挑藕的大姐,遛狗时经常碰到的泰迪主人,甚至每天在同一个公交站等车的上班族,都可能成为你生活圈子里的一部分。
说到这,我想起前阵子的经历。我在阳台上养的多肉生虫了,急得团团转,随手拍了张照片发到小区植物爱好者群里。没想到五分钟后,住在隔壁单元的刘爷爷就发来了详细的解决方法,还说他家里有配好的药,可以马上送过来。那天下午,我们俩在楼道里聊了半个多小时的养花心得,临走时他还送了我几株他扦插的月季。
这些看似琐碎的互动,慢慢地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常德这座城市,因为这些近距离的联结,变得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你知道吗?有时候晚上散步,看到楼里亮起的灯火,我会想,这每扇窗户后面,都有着各自的故事,而我们现在终于有机会让这些故事产生交集。
当然啦,也不是说非要刻意去经营什么。就像我那个“社恐”的表妹,她最初完全不愿意加入任何社区群。后来她养的猫跑丢了,急得没办法,才在大家的劝说下发了寻猫启事。结果你猜怎么着?猫是被小区另一头的爱猫人士发现的,现在表妹居然和那群人成了固定“猫友”,每周都会约着一起去喂流浪猫。
生活就是这样,总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常德100米内附近的人这个功能,说白了就是个工具,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它。有人用它交换技能——教我孩子数学,我帮你修电脑;有人用它寻找同好——组个羽毛球队,约个读书会;更多的人,可能就像我这样,单纯地想感受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温度。
今晚我又要在群里“求助”了——朋友送了一袋自己种的毛豆,但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保存。我已经能预感到,不出十分钟,肯定会有人教我焯水冷冻的诀窍,说不定还会有人分享他们家的独门配方。这种期待,让普通的夜晚都变得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