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品茶上课群,涟源品茶交流学习组
最近啊,我手机里有个群聊特别热闹,消息提示音就没停过,那就是“涟源品茶上课群”。说真的,刚开始我被朋友拉进去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这不就是个闲聊群嘛。可待了几天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个群,全名叫“涟源品茶交流学习组”,名字听着就挺实在的。群里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大家就是单纯地喜欢喝茶。我记得有个周末的下午,群里一位住在涟源山区的茶友,突然发了几张照片。那是他家后山的几棵老茶树,叶子在雨后被洗得翠绿翠绿的。他一边拍照,一边在语音里跟我们讲:“你们看这片叶子,边缘的锯齿很浅,叶脉摸起来很柔润,这就是咱们本地土茶的特点。”就靠着这么一张随手拍的照片,加上他几句朴素的描述,我们好像也跟着去了一趟茶山,呼吸到了那股带着泥土和茶叶清香的空气。
一杯茶里的门道
你可别觉得喝茶就是拿个杯子泡点叶子那么简单。在这个涟源品茶上课群里,我算是开了眼界。有一次,我把自己泡的一壶红茶照片发到群里,还得意地说:“看这汤色,多漂亮。”结果,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傅立马回复我:“小伙子,你这水温怕是太高咯,茶汤是红了,但你看叶底,都有些烫熟了,那股子甜润的果香肯定出不来。”他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接着,他耐心地教我,泡这种茶,水烧开后要稍微晾一下,大概九十度左右,沿着杯壁慢慢注水,第一泡的时间尤其要短,主要是“唤醒”茶叶。
我按他说的方法重新试了一次,哎,味道真的完全不一样了!之前那杯喝起来有点涩口,重新泡的这杯,入口特别顺,回味里真的有淡淡的蜜糖香。这件事让我明白,光有好茶叶还不够,怎么泡也是关键。这种一点就通、立马能尝到改变的感觉,特别好。
像这样的小技巧,在群里几乎天天都能学到。怎么分辨新茶和陈茶,什么样的紫砂壶适合泡哪类茶,甚至是怎么保存没喝完的茶叶,大家都会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没有谁摆出一副专家的架子,都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聊,氛围特别轻松。
慢慢地,这个涟源品茶交流学习组,对我来说已经不止是一个学知识的群了。它更像一个线上的茶馆,一群因为共同爱好聚在一起的朋友。我们聊茶,也聊生活。谁工作上遇到了烦心事,在群里说一句,大家会泡上一杯温润的茶陪他聊聊;谁家里有什么喜事,也会发个红包,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茶在这里,成了一根纽带,把天南地北的人连在了一起。
现在啊,每天打开这个群看看,已经成了我的习惯。看着群里不断跳动的对于品茶的新消息,感觉自己对生活的感知,也像一杯被慢慢泡开的茶,变得越来越有层次,越来越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