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那里有站小巷,蒙自那些有站的小巷
蒙自那里有站小巷
说来也怪,每次路过蒙自那些有站的小巷,总会不自觉放慢脚步。这种巷子不像主干道那样车水马龙,却总能看到几个街坊站在巷口的公交站牌下,慢悠悠地等车。站台往往是老式的绿色铁皮棚子,边角有些掉漆,长凳被磨得发亮。
记得有次午后,我在南湖边上溜达,拐进一条叫"学海路"的巷子。正巧碰见两位老太太坐在站台长椅上唠嗑,手里还拎着刚买的鲜玉米。穿碎花衫的那位说:"这趟车啊,等我孙子放学回来就该到了。"她说话时眼睛望着巷子深处,像是在等待某个熟悉的声响。这时突然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铛声,卖豆花的叁轮车从巷子另一头晃悠悠地过来,车头挂着的搪瓷杯碰得叮当响。
这些巷子的站台都长得特别有意思。有的站牌上用白色油漆写着站名,字迹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有的在铁杆子上绑着块木牌,墨笔字写得工工整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某条巷子的站台后面,有棵歪脖子石榴树,树上系着根红布条。住在隔壁的大姐告诉我,那是以前巷口理发店老板系上的,说是能给等车的人沾点喜气。
黄昏时分,这些站台就热闹起来了。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在站台旁踢毽子,下班的人拎着公文包站在树荫下,偶尔会掏出手机看看时间。巷子里的烧豆腐摊子开始冒起青烟,香味飘到站台这边,等车的人忍不住深深吸口气。我常想,蒙自那里有站小巷最动人的,大概就是这种恰到好处的烟火气——既不喧闹,也不冷清。
有一回下雨,我躲进巷子口的杂货店避雨。老板娘递给我个小马扎,自己继续整理货架。她说这条巷子的站台存在二十多年了,以前是木头的,前些年才换成铁皮的。"别看现在车多了,以前一天就叁趟车,大家等车时都互相帮忙看孩子、捎东西。"她指着站台后面的石阶,"那儿以前总坐着个修鞋的老师傅,等车的人顺便补个鞋跟,现在老师傅搬去跟女儿住了。"
这些巷子里的站台,像是个微缩的市井舞台。清晨能看到赶早市回来的老人,挎着竹篮在站台歇脚;正午时分有快递小哥靠着站牌啃包子;傍晚则聚着些闲聊的邻居。站台旁边往往开着些小店——理发铺、米线馆、五金行,老板娘们都会帮忙留意公交车来的方向,看到车来了就朝店里喊一嗓子。
最近听说有些巷子要改造,这些老站台可能会换成新式的候车亭。邻居们聚在站台下议论时,语气里带着些许不舍。开小卖部的老陈说得实在:"新站台肯定更亮堂,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保留这棵栀子花。"他说的那棵栀子花栽在站台角落,每年初夏都开得特别香,等车的姑娘总喜欢摘两朵别在衣襟上。
夜幕降临后,站台上的灯箱会亮起柔和的光。晚归的人从公交车上下来,踩着灯光走进巷子深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这时候要是站在巷口往回看,会发现站台的灯光恰好照亮了半条巷子,像给夜归的人点着的一盏灯。或许这就是蒙自那些有站的小巷最珍贵的地方——它不单单是个等车的站点,更是街坊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温暖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