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这两天在菜市场听见两位阿姨聊天,一个说自家孩子半个月话费顶她一个月买菜钱,另一个突然提起:"你知道白山那边有初中生搞了个50元3小时电话吗?就学生自己组织的,叁小时长途通话只要五十块。"我当时拎着芹菜愣在原地,这年头还有按小时计费的长途电话?
藏在书包里的通讯合作社
打听后才明白,原来是白山几名初中生发现同学总为异地通话发愁——父母在外打工的、祖辈住老家的,视频聊天费流量,普通通话又太烧钱。有个初二男生周末跑去营业厅问资费,回来就把记账本摊在课桌上:"咱们凑钱买长途套餐,按分钟折算,每人预存50块能打180分钟。"几个孩子真的用铁饼干盒当金库,红色水彩笔在封面工工整?着"电话合作社"。
最先加入的是坐在最后一排的短发女生。她父亲在深圳工地,每次接电话都气喘吁吁的,说刚爬上脚手架。自从加入这个"50元3小时电话"计划,她终于敢在电话里慢慢讲月考成绩,甚至能听见父亲在那头打开饭盒的响动。后来整个年级都传开了,连小卖部老板都偷偷找他们充过值——他女儿在海南读大学,电信套餐里的长途时长总是不够用。
装零钱的铁盒渐渐被硬币撑得合不拢盖,他们却从不动多用一分钟的念头。那个发起男孩的数学课本夹着通话记录表,谁哪天打了多久都用"正"字标得清清楚楚。有次他指着表格对我说:"你看,小蕊上周只打了十七分钟,她说爸爸的安全帽掉在地上吓着她了,就匆匆挂了。"
这个学生自发组织的通讯网络里,叁小时不再是冷冰冰的180分钟。有个女孩总在周叁晚上六点蹲在花坛边打电话,那是她母亲在纺织厂休息的十分钟;还有个男生每月五号准时出现在操场看台,他远方的爷爷只会用座机,等着孙子这通比老年津贴还准时的问候。
据说有次教导主任发现他们在走廊传递铁盒,本要训斥,却听见有个孩子正对着电话轻声说:"妈,你咳嗽好点就别省冰糖雪梨的钱,我通话费现在很划算的。"主任转身从办公室抱来装废旧试卷的纸箱,帮他们做了个带锁的铁皮收纳盒。
最近总看见穿其他校服的学生也来找他们,据说连高中生都慕名而来。那个饼干盒现在已经升级成蓝色塑料储物箱,但封面依旧贴着初代那张有点褪色的红纸,上面稚嫩的笔迹写着:"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给思念留条不贵的路。"
傍晚经过学校围墙时,常能看见几个身影靠着蔷薇花丛拨电话。夕阳把他们的校服染成暖橙色,手指绕着电话线一圈圈打转。那些飘向远方的方言与笑声,像牵着风筝的线,在霓虹闪烁的都市与白雪覆盖的小城间,绷紧又放松。或许他们手里握着的不仅是价值五十元的通讯时间,更是让牵挂保持适当温度的特殊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