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女子学院后街喝茶,校园后巷品茶时光

发布时间:2025-11-03 21:26:30 来源:原创内容

街角那盏暖黄的灯

大冶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地方,其实是个连招牌都没有的老铺子。傍晚时分走过,总能看见门口那盏自制的竹编灯笼亮着暖黄的光。老板娘姓陈,我们都叫她陈姐,她说这灯是从老家带来的,挂了十几年,比有些学生年纪都大。

第一次走进去纯属偶然。那天刚结束期末汇报,嗓子发干,就想找个地方歇脚。推开那扇咿呀作响的木门,茶香混着旧书的霉味扑面而来。店里的桌椅高矮不一,像是从不同年代凑来的,墙角摞着几箱陶艺社学生寄存的作品,有个开裂的陶罐被陈姐种了铜钱草,反倒成了最别致的装饰。

“同学,试试新到的云雾茶?”陈姐在柜台后探出头。她泡茶时习惯先把茶叶拨进白瓷罐让我们闻香,动作不紧不慢的。那天她告诉我,这铺子从前是她婆婆经营的,最早只卖大碗茶,五毛钱管饱。后来学生们说想看书,就添了书架;说需要插座,又沿着墙根布了排插线板。

茶杯里的四季流转

常来的几个熟客都固定坐在老位置。靠窗的短发女生总是在读外文小说,手边永远摊着笔记本;角落那对情侣合用一个保温杯,偶尔低声讨论着什么。最有趣的是位总带着毛线篮子的奶奶,后来才知道是退休多年的文学系教授,她织毛衣的速度永远赶不上送人的速度——去年冬天我也得过一条驼色围巾。

陈姐记性特别好。清明前后会提醒“这批龙井嫩,水温不能太高”;入秋后就念叨“滇红该上了,配桂花糕正好”。有回我感冒,她默默往我的白茶里添了两片陈皮。那片橙皮在透亮的茶汤里起起伏伏,喝下去喉咙真的舒坦不少。

在这条充满青春气息的街道深处,校园后巷品茶时光仿佛自成天地。雨天时檐水敲着铁皮棚,我们把湿伞晾在门边的青砖上,看水渍慢慢晕成地图。夏日傍晚热风穿过弄堂,吊扇摇摇晃晃地转,冰块在玻璃杯里叮当响。去年毕业季,有个学姐在店里哭红了眼睛,陈姐送她一包茉莉银针:“往后的路啊,就像这茶,第二泡才有真味。”

茶香留住的光阴

现在我也成了快毕业的人。昨天去喝茶时发现柜台多了拍立得照片墙,都是学生留下的影像。有举着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有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生,还有去年中秋大家在这儿做月饼的糗照。陈姐指着其中一张说:“这是你现在坐的位置,叁年前的样子。”

照片里那时的木桌还没有烫痕,窗台上的多肉才指甲盖大小。我突然意识到,这间茶馆就像个时间容器,收藏着无数个这样的瞬间。那些在茶香中写就的论文、那些在氤氲热气里的夜谈、那些小心翼翼的困惑与豁然开朗的顿悟,都沉淀在杯底,成为比茶味更悠长的余韵。

临走时陈姐正在挑拣新到的菊花,阳光从百叶窗缝隙漏进来,把她发间的银丝照得亮晶晶的。我说以后会想念这味道,她笑着把几朵杭白菊装进我的包:“什么时候回来,茶总是热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