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城约找学生,郑州高校区寻学子
这几天路过郑州大学城,总能看到一些人在路边举着牌子,或是低头看着手机,像是在等人。走近一瞧,牌子上写着“寻数学辅导”、“求英语陪练”之类的字样。这让我想起最近在校园里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郑州大学城约找学生。
说起来挺有意思,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那时候真是不一样了。记得十年前,想找个家教或者项目搭档,最多就是在食堂门口的布告栏贴张纸条。现在可好了,走在郑州高校区里,随便哪个角落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这边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创业计划,那边有人举着“急需程序设计帮手”的牌子。这不,昨天还在二楼食堂看见一个男生,手里拿着“寻找日语口语练习伙伴”的纸板,没过半小时就和叁个同学聊上了。
校园里的新风景
要说这郑州大学城约找学生的现象,还真是越来越普遍了。前几天我在理工大楼前等人,就亲眼目睹了这么一幕:一个穿着运动服的男生快步走向站在花坛边的女生,“是你需要考研数学辅导吗?”女生点点头,两人很快就找了个长椅坐下,摊开书本讨论起来。整个过程干脆利落,就像约好了一起去食堂吃饭那么自然。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这些场景,我还挺纳闷的。现在社交软件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找人呢?后来跟几个同学聊了聊才明白,在偌大的郑州高校区里,有时候隔着屏幕反而更难找到合适的人。面对面的交流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诚意,而且同在一个校园,交流起来也方便。
我认识的外语系小王就是这样。她上学期想找个法语专业的同学互相辅导,在社交平台发了好几次消息都没找到合适的。后来干脆写了块牌子站在外语学院门口,没想到第二天就找到了合适的练习伙伴。“站在那儿确实需要点勇气,”小王笑着说,“但这样找来的同学特别靠谱,我们现在每周都固定见面练习。”
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现象在郑州高校区寻学子的过程中越来越常见,仔细想想也挺合理的。大学城里专业那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需求。有时候需要一个编程高手帮忙调试代码,有时候想要找个艺术生指导绘画,这种面对面的寻找方式反而更直接有效。
上周在图书馆,我就遇到一个理工科的同学在找人文学院的学生帮忙修改论文。两人站在书架间轻声交谈,一个讲解技术原理,一个帮忙优化表达,那画面特别和谐。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在网络上反而不太容易实现。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线下约找的方式也不是每次都那么顺利。有个学弟告诉我,他曾经举着“寻找创业伙伴”的牌子在广场上站了两个下午,虽然来了不少人询问,但真正合适的却没几个。“但是,”他补充道,“至少这样能直接看到对方的态度,比在网上一来一往地发消息要真实多了。”
现在走在校园里,看到这些约找学生的场景,我都觉得特别亲切。这种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让整个大学城显得更有活力。不知道再过几年,这样的场景会不会消失,但至少现在,它确实成了郑州大学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时候想想,在手机占据大部分注意力的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反倒让人感到些许温暖。毕竟,面对面的交流永远有着屏幕无法替代的温度。就像那天看到的一个男生说的:“在网上聊十句,不如见面说一句。”这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郑州高校区寻学子现象背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