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学院后街茶香时光
康定女子学院后街喝茶
转过教学楼的拐角,后街那排老房子就安静地等在梧桐树荫里。石板路被常年的雨水磨得发亮,几家小店藏在爬山虎后面,要是不仔细找,还真容易错过。我就是这么发现那家叫做“云里”的茶馆的——纯粹是因为走累了,看见门口竹帘半卷,木牌上只写着一个“茶”字。
老板娘是个四十岁上下的当地人,系着靛蓝围裙,说话时眼角有细细的笑纹。她不太主动招呼人,见我站在门口犹豫,才用带着康定口音的普通话说:“进来坐嘛,外面风大。”这话听着亲切,像是邻居家的阿姨。
店里只有四张桌子,我选了靠窗的位置。木头窗框漆色斑驳,推开能看见街上行人慢悠悠地走过。几个穿着校服的女生坐在隔壁桌,书本摊在桌上,却凑在一起看手机视频,偶尔发出压低的笑声。她们面前的白瓷杯冒着热气,应该是常客了。
“试试我们的酥油茶?”老板娘提着铜壶过来,“别看店小,茶是正经的雅安藏茶,打茶的手艺是跟奶奶学的。”她说话时,手上的银镯子碰在壶壁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我点点头,看着她把茶汤倒入木筒,加入酥油和盐,握着木柄上下搅动。那动作熟练得像在跳舞。
第一口酥油茶入口,咸香里带着茶味的醇厚,整个人都暖和起来。这味道说不上多惊艳,但很踏实,像是把高原的阳光和风都喝进了肚子里。隔壁桌的女生们收拾书包准备离开,其中一个对老板娘挥挥手:“阿姨我们走啦,明天还来。”
“明天给你们留靠窗的位置。”老板娘应着,手里的活没停。
学院后街茶香时光
后来我成了这里的常客。渐渐地,我开始留意到来这里喝茶的人各有各的故事。有个总坐在角落写生的美术系女生,画完了整本后街的四季;有个总戴着耳机的男生,后来才知道他在准备考研,来这里图个清静;还有位退休的老教授,每周叁下午准时出现,就点一壶最便宜的茉莉花茶,坐整整两个小时。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深秋碰见的一对老夫妻。老先生小心地扶着老太太进门,说是专程来找这家店的。“五十年前我们在这里读书,”老太太说话很慢,手指轻轻摸着桌面,“那时候这里还是个书摊,我们总来这里看书,买不起就站着看。”老先生接口道:“现在终于能坐下来,好好喝杯茶了。”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竹帘,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老板娘说,这样的故事在后街很平常。她记得住很多熟客的口味——美术系女生爱喝西湖龙井,说能让她静心;考研的男生总要浓茶,提神;老教授从来不加钱换好茶叶,说茉莉花的香味让他想起年轻时。
有时候下午没课,我会在这里消磨整个黄昏。看着光影从桌角慢慢爬到墙上的挂钟,听着隔壁桌的闲谈,或是单纯发发呆。手机在这里常常被遗忘在包里,因为总有什么更吸引人的——可能是茶香,可能是窗外的行人,也可能是那种让人心安的氛围。
这里的茶算不上顶级,环境也简朴,但就是让人想再来。像老板娘说的:“茶好不好,不光看茶叶,还要看喝茶的心情。”她说这话时,正在给新来的客人推荐茶叶,手上的银镯子依然随着动作轻轻响着。后街的梧桐叶子黄了又绿,茶馆里的茶香却始终如一,淡淡的,像是融进了这条街的呼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