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那里有站小巷,大同站旁的小巷位置
一个疑问的开始
那天有朋友突然问我,“哎,你说大同那里有站小巷,到底在哪儿啊?” 这一下还真把我问住了。我住大同也有些年头了,火车站没少去,可这“站小巷”听起来像个地名,又像个俗称,模模糊糊的,一下子还真想不起具体指哪块儿。我心里琢磨着,这会不会就是大家伙儿对火车站周边那些小街小巷的统称呢?
为了弄明白,我决定亲自去大同站旁的小巷位置转一转。说起大同站,那可是咱们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门面,南来北北的旅客都从这里经过。车站主体宏伟醒目,但它的“毛细血管”——那些紧挨着车站、纵横交错的小巷子,才是真正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走出气派的站前广场,拐进旁边的一条小街,仿佛瞬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喧嚣的大马路被抛在身后,眼前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路边开着些小卖部、小吃店,招牌不那么崭新,却透着一种实在感。有家刀削面馆,老板娘正熟练地削着面,面条像小鱼儿一样精准地跳进滚开的大锅里。这景象,可比车站里快餐店的感觉亲切多了。
我边走边看,心里那个对于“大同那里有站小巷”的疑问,似乎渐渐有了答案。它可能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小巷的名字,而是这一片区域的代称。这些巷子,就像是车站这位“巨人”的影子,不那么起眼,却真实地存在着,服务着风尘仆仆的旅客,也承载着本地人的日常。
巷子里的温度与声响
再往里走,巷子更窄了些。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阳台上晾晒着衣物,偶尔能看到几盆绿植,给灰扑扑的墙面添了点生机。一位大叔坐在小店门口的马扎上,悠闲地喝着茶,看着来往行人。我上前搭话,问他是否知道“站小巷”。他笑着摇摇头,说:“没听过这名儿,不过你这一说,咱这片儿确实就在站旁边,都是些老邻居了。”
他的话让我更加确信了自己的猜想。这些大同站旁的小巷位置,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这里能听到火车进站的汽笛声,也能听到街坊邻居唠家常的熟络话。有小宾馆为赶夜车的旅客提供歇脚处,也有开了十几年的老餐馆,味道说不上多惊艳,但价格实在,喂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胃。
我看到有刚下火车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一脸茫然地站在巷口张望,可能是在找预订的旅馆;也看到拉着小推车、刚从市场买菜回来的阿姨,熟门熟路地走进单元门。旅客与居民,短暂与长久,在这里奇妙地交汇。这些巷子默默地见证着无数次的抵达与离开,它本身,也成了许多人对大同第一印象或最后记忆的一部分。
穿行在这些巷弄里,空气中混杂着食物香气、煤烟味(这在冬天的大同很常见)以及潮湿尘土的气息。这种味道不好闻,却很真实,是生活本来的味道。它不像精心规划的景区那样整洁无瑕,却充满了生命的韧性与活力。每一个转角,每一家小店,似乎都有自己的故事。
当我从另一头走出这片巷区,重新回到宽阔的站前路上时,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回头望去,那些小巷静静地卧在那里,被高大的站房挡着,不显山不露水。但我知道,那里藏着另一个大同,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大同。下次如果再有人问我“大同那里有站小巷”在哪,我大概会告诉他:去车站旁边那些小街巷里走一走,你要找的,也许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