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喝茶上课资源群,马鞍山品茶学习交流圈
这几天在老街喝茶,碰见好几个朋友都在打听,说想找个能交流茶道的地方。这事儿说来挺巧,正好上周我参加了马鞍山喝茶上课资源群的线下活动,感觉特别对路子。
记得那天下着小雨,我们约在雨山湖边的工作室。推门就闻到满屋茶香,桌上摆着不同产区的茶叶样本。负责讲解的张老师是本地茶艺师,她没急着泡茶,反而先让我们摸摸看不同茶山的土壤样本。“好比做菜要懂食材产地,”她捏起一撮红褐土,“我们这的岳西翠兰,就是喝着这样的山水长大的。”
茶叶里的门道比想象中多
以前总觉得泡茶就是热水冲下去呗,参加了马鞍山品茶学习交流圈才明白,光水温就有好多讲究。有次我把安吉白用沸水泡了,苦得直皱眉。茶友李姐笑着提醒:“这嫩芽跟娃娃似的,得用80度的水轻轻哄着。”她现场演示如何观察气泡大小判断水温,那手法熟练得跟变魔术似的。
现在每周叁晚上,我们这群人雷打不动地聚在社区茶室。有时是跟着老师学宋代点茶,有时就是随意分享最近淘到的好茶。上个月王叔带来他女婿从云南寄来的古树普洱,大家围着小炭炉慢慢煨着喝,窗外梧桐叶沙沙响,那滋味真是从舌尖暖到心窝。
最近群里在筹备秋茶品鉴会,几个年轻人自告奋勇要尝试现代茶饮调制。听说他们用本地丹桂配乌龙茶底,还加了点蜂蜜发酵,成品意外地清爽。这种传统与新潮的碰撞,让我们的马鞍山喝茶上课资源群变得特别有活力。
其实喝茶这件事,说到底是在快节奏生活里给自己留个喘气的空隙。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我还分不清六大茶类,现在不仅学会了看茶汤辨品质,更难得的是认识了这么多能坐下来慢慢说话的朋友。茶室里那套越用越润的紫砂壶,就像我们这群人的交情,在一次次倾注中渐渐升温。
要是你在马鞍山也想找这样的地方,不妨周末去茶城二楼转转。那儿总能看到穿着棉麻衫的茶艺师在授课,玻璃壶里茶叶舒展的样子,像极了我们慢慢打开的生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