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在上周五,德阳某中学初二学生小林跟网友打了通叁小时电话,手机话费直接飙到八百多块。他妈妈收到扣费短信时,还以为家里遭了电信诈骗,火急火燎跑到营业厅查明细,结果发现真是儿子打电话花掉的。
“平时给他充五十块话费都能用两个月,这八百块钱够我交半年电费了。”林妈妈在家长群里吐槽时,手指都在发抖。她后来才从儿子断断续续的叙述里拼凑出事情原委——原来小林在游戏里认识了个自称在美国留学的网友,两人越聊越投机,对方说国际长途太贵舍不得打,孩子脑子一热就回了句“我打给你”。
藏在手机卡里的消费陷阱
营业厅工作人员解释说,这种国际长途按分钟计费,头一分钟收二十块,之后每分钟四块五。孩子哪懂这些啊,聊到兴头上根本停不下来。班主任家访时注意到,小林书桌上还摊着数学练习册,草稿纸上画满了游戏角色。“现在孩子接触网络太早,对钱根本没概念。”班主任叹了口气,“他们觉得手机支付就是个数字,不像我们当年摸得到纸币。”
这事儿在邻里间传开后,隔壁张阿姨马上给自己儿子手机设置了通话限额。她拉着我说:“你是没看见,小林妈妈那天在营业厅眼圈都是红的。八百块对她家不算小数目,听说本来要给孩子买新球鞋的。”
更让人揪心的是,那通天价电话根本没带来真正的友谊。小林后来再联系那个网友,对方已经把他拉黑了。孩子现在整天耷拉着脑袋,作业本上老有大片墨渍,像是写着写着就走神了。
其实类似的德阳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事件,这两年在全国各地都冒出来过。去年杭州有个女孩给主播打赏了两个月工资,今年重庆还有学生用家长指纹解锁手机买了上万元游戏装备。这些孩子都不是坏心眼,就是太容易把虚拟世界的感情当真了。
我邻居家读初中的小姑娘悄悄告诉我,他们班有个“话费挑战”的陋习,比谁月底剩余话费少就算赢。这种扭曲的攀比就像隐形炸弹,说不定哪天又在哪个家庭引爆。
现在每个家庭都把网络当洪水猛兽,但完全断网也不现实。倒是小林学校最近搞了次特别的班会,让同学们轮流计算自己家每月必要开支。当算出八百块相当于家里半个月菜钱时,好多孩子第一次露出震惊的表情。
可能我们真该换个法子跟孩子谈钱。不是简单地说“要节约”,而是让他们明白话费背后的分量——那是父母加班换来的,是奶奶一篮子鸡蛋卖来的,是现实生活里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重量。
就在昨天,我看见小林抱着存钱罐去了营业厅。他妈妈后来发朋友圈,说孩子坚持要用压岁钱补上这笔话费。照片里那个垂着脑袋的侧影,让人既心疼又感到些许欣慰。成长的代价有时很沉重,但那些吃过的亏、流过的泪,终会变成他们认识真实世界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