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品茶上课,日喀则茶艺学习体验
推开日喀则这家藏式茶馆的木门,酥油茶和藏香的熟悉味道里,竟然混进了一缕清雅的茶香。一位藏族阿佳笑着招呼我坐下,她面前摆着的不是传统的酥油茶桶,而是一套精致的工夫茶具。“来尝尝我们新学的潮州凤凰单丛?”她略带口音的汉语里透着几分自豪。
当雪域高原遇上工夫茶
谁能想到,在海拔近四千米的高原上,我居然开始了人生第一节正规的茶艺课。阿佳的动作不算特别娴熟,但每个步骤都做得格外认真。温壶、置茶、冲泡、分茶,她边做边解释说,这是社区组织的日喀则品茶上课活动,请了内地的老师来教。开水冲入茶壶的刹那,白雾升起,背后是窗外湛蓝天空下连绵的雪山,那画面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
我接过阿佳递来的品茗杯,金黄透亮的茶汤在白色瓷杯中轻轻晃动。抿了一口,茶香在口腔中绽放,与平时喝的酥油茶完全是两种体验。旁边几位藏族老人刚开始还持观望态度,等真正喝到嘴里,都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一位老爷爷用藏语连连称赞,说这茶喝下去,整个人都清爽了。
这种日喀则茶艺学习体验真的很特别。阿佳告诉我,最开始他们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个,总觉得和藏族传统不太一样。但几次课下来,她发现这不仅是学泡茶,更像是在学习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现在家里来客人,她除了准备酥油茶,偶尔也会露一手工夫茶,每次都让客人惊喜不已。
茶香里的新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又陆续参加了两次这样的日喀则品茶上课活动。学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坐满整个茶馆。教的茶类也从单丛扩展到了龙井、普洱等。有意思的是,学员们并不满足于照搬内地的泡法,而是开始琢磨怎么把藏族文化融入其中。比如有人尝试用绘制着八吉祥图案的木碗代替传统品茗杯,还有人研究在敬茶时加入藏族礼仪。
负责组织活动的藏族小伙子次仁说,这个日喀则茶艺学习体验项目比预想的还要受欢迎。“刚开始我们还担心大家不接受,没想到现在每次报名都要靠抢。”他笑着说,最近一次课,他阿妈和姨妈都来了,婆媳俩还因为谁泡得更好而较上了劲。
坐在我旁边的卓玛是幼儿园老师,她说现在班上的小朋友都知道老师在学“很厉害的泡茶方法”。有时候放学,孩子们会围着她问:“老师,今天你泡那个香香的茶了吗?”她打算下学期在亲子活动中加入简单的茶艺展示,让孩子们也感受一下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离开日喀则前,我又去了那家茶馆。阿佳正在教一位德国游客泡普洱茶,虽然语言不太通,但通过手势和微笑,两人交流得相当愉快。游客临走前买了两个茶饼,说要带回慕尼黑。阿佳转头对我眨眨眼:“看,这就是茶的魔力。”
走在日喀则的街道上,阳光依然那么炽烈,空气中飘散的味道却更加丰富了。酥油茶、藏香、青稞酒,还有那若隐若现的茶香,它们交织在一起,讲述着这座古城的新故事。或许文化的交流就是这样,不是在取代什么,而是在已有的美好之上,增添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