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100元小胡同,孟州百元小巷游
藏在百元背后的老城温度
说起孟州,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但要是提起“孟州100元小胡同”,不少老饕的眼里可就要放光了。这地方不像大景点那样人山人海,它就安安静静地卧在老城区里,像是被时光轻轻搁在了一旁。我今天来这儿,没带什么攻略,就揣着一百块钱和满心的好奇,想看看这条被人口口相传的小巷,到底藏着什么名堂。
刚拐进巷口,一股子面香就混着酱香直往鼻子里钻。脚下是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平房,门窗漆色斑驳,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位大姐正守在自家门口的小煤炉前煎着什么,滋啦作响的油声听着就叫人食指大动。我凑过去一瞧,原来是本地的特色水煎包,包子底儿煎得金黄焦脆,上面却白白胖胖。一问价钱,大姐乐呵呵地伸出两个手指:“两块钱一个,五个管饱!”这价格,在如今可真是不多见了。
我掏出十块钱买了五个,站在路边就尝了起来。面皮松软,里头的肉馅抱团,汤汁不多但味道极鲜。旁边一位摇着蒲扇的大爷看我吃得香,慢悠悠地搭话:“他家在这儿做了叁十多年咯,我从小伙子吃到现在当爷爷。”我一边嚼着包子,一边看着巷子里来往的居民,他们互相打着招呼,聊着家长里短。我忽然觉得,这孟州百元小巷游,游的或许不光是美食,更是这份几十年没变的人情味儿。
揣着剩下的九十块钱,我继续往里走。巷子不宽,却密密麻麻地挤着各种营生。有理发师傅在店门口给人剃头,只要十五元;有修鞋匠一边跟人下棋一边等着生意;还有卖手工豆腐脑的,叁块钱一碗,浇上秘制的韭菜花酱,那味道真是绝了。我算了一下,从进来到现在,肚子已经半饱,才花了不到二十块。这种花小钱就能买到实在快乐的体验,在大城市里几乎已经绝迹了。
走到巷子中段,我看见一个不大的书摊。摊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低头翻着一本旧书。我本以为这种地方都是些旧杂志,凑近一看却有不少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书籍,品相都还不错。随手拿起一本泛黄的《孟州志》,问老板多少钱。他抬头推了推眼镜:“二十。这书现在不好找了,里面有很多老孟州的故事。”我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下来。这算是今天最大的一笔开销,却觉得特别值当。
日头渐渐西斜,我的百元预算还剩下大半。在巷尾的一家甜食店里,我花五块钱要了碗桂花酒酿圆子,坐在靠窗的位置慢慢吃着。窗外是渐渐亮起的灯火,巷子里的人声依旧嘈杂,却让人感到莫名的安心。邻桌几个中学生正热烈地讨论着学校的趣事,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放学后,也喜欢在这样的老街里流连忘返。
走出巷子时,路灯已经亮了。我回头望去,那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温暖。手里拎着没吃完的点心,兜里装着那本旧书,心里却比来时充实了许多。这一趟孟州百元小巷游,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简单的、用很少的钱就能获得的满足感。它不像那些被过度包装的旅游景点,这里的一切都真实得触手可及,亲切得像是回到了许久未归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