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同城约初中生100元,普宁学生约玩百元一次
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总跳出来类似“普宁同城约初中生100元”的广告,这种标题看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说实话,第一次刷到这种信息时,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现在连这种事情都能明码标价了吗?
昨晚在奶茶店听见两个穿校服的男生聊天,一个边刷手机边嘀咕:“这价位真有人去?”另一个咬着吸管笑:“百元一次够便宜的。”他们说得随意,我却听得心惊。现在孩子对这些已经麻木到这种程度了吗?
藏在广告背后的隐患
仔细想想,这种“普宁学生约玩百元一次”的套路其实很危险。表面看是普通邀约,谁知道背后藏着什么?去年隔壁市就出过事,有个中学生因为类似邀约差点被拐骗,幸好家长发现得及时。这些广告专门盯上初中生,不就是看中了他们零花钱有限又容易冲动吗?
我表姐在中学当班主任,她说最近学生间确实流行各种“约玩”。有学生为了凑够这一百块,连续一周不吃早餐;还有的偷偷把辅导书卖掉。最让她担心的是,有些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这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上周路过网吧,偶然听到几个社会青年在闲聊。其中一个拿着手机炫耀:“又有个初中生上钩了。”那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这些“普宁同城约初中生100元”的广告,分明就是精心设计的捕网,等着不懂事的孩子往里钻。
其实年轻人想结交朋友很正常,但选择方式很重要。我们那时候周末约着打篮球、逛书店,既安全又充实。现在这种明码标价的邀约,把单纯的交往变成了交易,味道完全变了。
家长层面也很为难。管得太严怕孩子逆反,放得太松又担心出事。邻居李阿姨昨天还叹气,说她儿子把微信里这类联系人都删了,可没过多久又冒出新的邀约。“防不胜防啊。”她摇头的样子让人心疼。
或许该换个思路解决问题。既然年轻人需要社交平台,为什么学校不多组织些正规活动?既满足交往需求,又能保证安全。毕竟,健康的友谊不该用“百元一次”来衡量。
写着写着,手机又弹出条新消息。看着那个熟悉的标题格式,我默默点了举报键。有些口子真不能开,特别是牵扯到未成年人的时候。毕竟在他们这个年纪,更需要的是引导和保护,而不是过早接触这种变味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