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龙口辩辩扫码200找小妹
最近在龙口本地的一些网络角落,总能看到“龙口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这样的信息。说实话,第一次刷到的时候,我对着屏幕愣了好一会儿。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啥意思?怎么现在连这种服务都搞得这么直接了?
说来也巧,上周和朋友在老街大排档吃饭,隔壁桌几个年轻人正好在聊这个事。一个穿着篮球背心的小伙压低声音说:“你们扫过那个码没?说是付200就能约人。”他同伴赶紧摆手:“可别乱来,现在骗子那么多,谁知道扫完码等着你的是啥。”
藏在二维码背后的猫腻
这事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回家后特意问了在派出所工作的表弟,他听完就笑了:“哥,这类‘龙口辩辩扫码200找小妹’的套路,我们一个月能接到好几起报案。”他告诉我,最常见的就是把二维码包装成各种诱人信息,等你真去扫了,要么是让你先交押金再拉黑,要么是盗取你的个人信息。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某位李先生就是被“200元低价”吸引,扫描二维码后,对方以“服务费”“保证金”等名义让他陆续转账,最后被骗走近五千元。等他反应过来,那个蚕蚕号早就注销了。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正经生意哪会这样操作?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人想找点乐子可以理解,但这种来路不明的“龙口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风险实在太大了。
我有个在社区做调解工作的朋友说得在理:“现在想认识新朋友,线下那么多正规场所不去,偏要信这些虚头巴脑的。健身房、读书会、羽毛球馆,哪个不能认识人?非要在网上冒这个险。”
换个角度想问题
话说回来,为什么明知道有风险,还是有人会去尝试呢?可能是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变少了。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就试一次,不会那么倒霉”。
记得去年我们小区有个租客,就是信了类似信息,结果被盗用了身份信息,现在每个月还能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催款短信。为这事和房东闹得很不愉快,最后只好提前搬走了。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这些动歪脑筋的人,能把这份“聪明劲儿”用在正道上该多好。设计个靠谱的础笔笔,或者组织些健康的交友活动,既安全又能赚钱,不是两全其美吗?
现在街上到处都是反诈宣传,可为什么还有人上当?大概是因为骗子们太懂心理战了。他们专门挑人最脆弱、最寂寞的时候出手,用低价和便捷做诱饵,这招确实狠。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龙口辩辩扫码200找小妹”这种信息,最好立刻划走。真要找对象或者交朋友,还是得走正规渠道。毕竟网络那头坐着的是谁,你永远猜不透。
生活已经够难了,何必再给自己添堵呢?守住钱包,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才是最实在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