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小巷子玩辩辩快餐,邻街小弄尝即时简餐

发布时间:2025-11-03 21:58:36 来源:原创内容

巷口飘来的烟火气

那天拐进海林这条巷子纯粹是偶然。刚加完班饿得前胸贴后背,正想着随便找家店填肚子,就闻见一股椒盐混着热油的香气从巷口飘过来,把我整个人勾了过去。巷子窄得很,两边墙面斑斑驳驳,晾衣绳横在半空挂着几件衬衫,可就在这么个地方,竟藏着家亮灯的小店,门上贴着手写招牌:蚕蚕快餐。

推开玻璃门,老板娘正低头在围裙上擦手。“吃什么?墙上有。”她头也没抬,顺手把点单本往我这儿推。我眯着眼看墙上那张塑封菜单,字迹被油烟熏得有点模糊,但价格实在得很——青椒肉丝饭16元,西红柿鸡蛋面12元。刚要开口,隔壁桌大哥吸溜完最后一口面,抹着嘴朝厨房喊:“老板,老样子再加个荷包蛋!”厨房里传来滋啦一声,锅铲碰着铁锅当当响,那股焦香的镬气直往鼻子里钻。

等餐时我才注意到,这店拢共就六张桌子。最里头那桌坐着对情侣合吃一碗麻辣烫,姑娘被辣得直吸气,男生笑着递过冰镇豆奶。靠窗的大叔面前摆着叁碟小菜,就着啤酒看手机里的球赛。忽然觉得在这儿吃饭特别自在,像闯进了别人家厨房,不用端着架子,筷子插在搪瓷杯里哐当响也没人在意。

我的红烧牛肉盖饭上桌时还冒着热气。牛肉切得厚实,炖得烂乎乎的,土豆吸饱了汤汁,米饭被酱汁浸得油亮。扒拉两口才想起没拍照——这种味道哪需要拍照啊,埋头吃就对了。老板娘提着大茶壶给每桌续茶水,经过我这儿时停了停:“够吃吗?饭可以添。”我鼓着腮帮子直点头,她嘴角一翘,又去收拾隔壁的碗筷了。

藏在市井里的温饱哲学

后来我成了这儿的常客。渐渐知道老板夫妇是江西人,原来在厂里打工,存够钱就盘下这间铺子。有回下雨天客人少,老板坐在门口剥蒜,和我闲聊:“别瞧我们店小,每天光米饭就要煮五大锅。”他掰着指头算,“周边网吧的小伙子、对面写字楼的、巷子里的老街坊...都是图个热乎方便。”

这倒是实话。现在满大街都是预制菜加热的套餐,能在十分钟内吃到现炒的菜,米饭还是用木桶蒸的,确实难得。他们家的即时简餐从来不用料理包,灶台上永远放着洗好的青菜,肉丝都是当天早晨腌的。有次我好奇问为什么不把店开大点,老板娘正在炸花生米,头也不抬:“店面大了就得请人,味道就管不住了。”

深秋某个加班夜,我又摸到店里。已经快十一点,卷帘门拉下一半,老板却在灶前给我炒蛋炒饭。“正准备收摊呢,看你从巷子口走过来,猜你准是没吃饭。”他边说边颠锅,鸡蛋碎金灿灿地和米饭翻在一起。我捧着那碗烫手的炒饭,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专程开车来吃这份邻街小弄尝即时简餐——吃的不仅是味道,还有种被记得的暖意。

最近巷口在拆违建,听说要拓宽成马路。我有点担心地问老板打算怎么办。他正往红烧肉里加冰糖,勺子轻轻搅动着酱色的汤汁:“到哪儿不是做饭?就是这巷子要没了,怪可惜的。”锅里的热气把他的脸蒸得模糊,而那个瞬间,我突然特别想把这巷子、这灯光、这香气,连同这份海林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的味道,一起留在记忆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