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做服务的小巷子,亳州小巷服务场所
亳州的老城区里,总藏着些不起眼的小巷子。这些巷子窄窄的,两边是斑驳的砖墙,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要说亳州做服务的小巷子,那可真是有故事的地方。
我常去的是北门口那条巷子。早上七八点,巷口卖油茶的张大爷准时出摊,香味能飘出半条街。再往里走,李阿姨的裁缝铺子开了二十多年,街坊邻居改个裤脚、换个拉链都找她。这些亳州小巷服务场所,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驿站。
巷子里的手艺人们
往深处走几步,能听见老陈修鞋的敲打声。他那辆老旧修鞋车,简直是个百宝箱。有一回我运动鞋开胶了,他一边上线一边说:“现在年轻人鞋坏了就扔,我们那时候补补还能穿叁年。”他补的鞋,比原来还结实。
隔壁王师傅的理发店更是有意思,五块钱理个发,十几年没涨过价。去的多是老街坊,往那把老式转椅上一坐,围布一抖,咔嚓咔嚓就剪好了。王师傅常说:“我这手艺啊,新式发型弄不来,但平头板寸最在行。”墙上还挂着九十年代的挂历,时光在这儿好像慢了下来。
要说这些亳州做服务的小巷子有什么特别,我觉得是那份人情味。不像商场里明码标价、扫码支付完就各走各路,在这儿,顾客和店主常会多聊两句。买菜回来的阿姨会站在店门口说说菜价,接孙子的大爷会聊聊孩子的功课。这些亳州小巷服务场所,服务的不仅是生活需求,更是街坊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
变化中的巷子
不过这两年,巷子也在变。好些老店铺的子女不愿接手,都去城里上班了。去年巷尾修自行车的刘叔退休,那块地方现在成了快递驿站。有时候想想,这些亳州做服务的小巷子,会不会慢慢消失呢?
但转念一想,新开的几家店也挺有意思。有个年轻人租了间小门面做手机维修,顺便帮老人调试智能手机。还有对夫妻开了个缝纫工作室,专门改造旧衣服,说是环保。看来,亳州小巷服务场所也在适应新时代,只是服务的形式变了。
走在巷子里,能听见各种声音——缝纫机的嗒嗒声,修鞋的敲打声,理发推子的嗡嗡声,还有人们的说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老城区特有的背景音。有时候路过,哪怕不买东西,我也喜欢在巷子里走一走,感受那份熟悉的烟火气。
这些看似普通的亳州做服务的小巷子,其实是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默默滋养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它们可能不够光鲜亮丽,但实实在在地方便了周边居民。从早到晚,这些亳州小巷服务场所始终敞开着门,迎接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街坊。
夕阳西下时,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张大爷开始收摊,李阿姨锁上裁缝铺的门,老陈把修鞋工具一件件收进木箱。明天一早,这些亳州做服务的小巷子又会热闹起来,继续讲述属于普通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