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喝茶上课群,辉县品茶学习交流组
这两天我们辉县喝茶上课群可真是热闹得不行,群主老张昨天刚托人从福建带了批正山小种,这会儿正张罗着周末在茶艺馆办个品鉴会。我在群里看着消息一条条刷过去,忍不住想起去年这时候,咱们这个辉县品茶学习交流组才叁十几个人,现在都快满五百人了。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这群刚开始就是几个老茶友在人民公园凉亭里喝茶时凑出来的主意。那时候哪想得到能发展成这样?记得第一次正式活动是在文化宫借了间小教室,结果来了四十多号人,带来的茶叶摆满了叁张长桌。李老师当场被大家推选当讲师,他那个装着各式茶具的宝贝木箱子,到现在还是每次活动的镇场之宝。
茶香里的变化
上周刘大姐把她闺女也带来了,那姑娘才二十五岁,居然对普洱茶饼的年份说得头头是道。你们发现没有?现在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用手机拍茶汤颜色,用础笔笔记录冲泡参数,还搞出什么“打卡式喝茶”。虽说方法和我们这辈人不太一样,但那份认真劲儿真没差。
老陈前阵子还在群里分享了他自创的“四季饮茶法”:春天在自家阳台泡龙井配着柳絮飘,夏天用冷泡法弄茉莉花茶,秋天必须围着红泥小炉煮老白茶,冬天嘛——他说要关起门窗闷熟普,让茶气把整个屋子熏得暖暖的。这套理论现在都被群友们玩出花样来了,小赵甚至做了个详细的配图版发在群里。
我特别喜欢每个月第叁个周日的固定活动。二十多人挤在茶艺馆那个带落地窗的房间里,水壶咕嘟咕嘟响着,不同茶香混在一起。新来的朋友总是小心翼翼地询问水温,老茶友们则边品边讨论着茶叶展开的状态。这种时候啊,你会觉得喝茶这事特别纯粹,就是一群人分享着各自的好东西。
去年冬天那次乌龙茶专题让我印象特别深。那天原本预订的场地临时出了状况,结果大家干脆把活动搬到了王老师开的书店里。叁十几个人挤在书架之间,用着各式各样的便携茶具,愣是把八大乌龙尝了个遍。书架间飘着茶香,有人靠在哲学区品铁观音,有人坐在儿童读物区尝冻顶乌龙,那场面现在想想还挺浪漫的。
咱们这个辉县喝茶上课群能走到今天,说到底就是大伙儿真心喜欢茶。从怎么选水、控水温这些基础,到慢慢能分辨出不同山场的气息,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茶这东西就是这样,你给它多少心思,它就回馈你多少滋味。
马上又到新茶上市的季节了,群里已经开始在讨论今年的明前龙井团购。我看着那些新老茶友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忽然觉得这个辉县品茶学习交流组就像一壶慢慢泡开的茶——刚开始只是几片叶子,在水里舒展开来,渐渐溢出色泽和香气,最后成了现在这杯温暖的、充满生机的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