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那里有站小巷,哈蜜那处有街巷

发布时间:2025-11-03 15:17:43 来源:原创内容

来新疆之前,就听朋友念叨过“哈密那里有站小巷”这个地方。说实话,光听这名字就挺有意思的,到底是车站旁边的小巷子,还是某个叫“站”的地方?这种名字啊,总让人忍不住琢磨。

到了哈密市区,问起当地出租车司机。师傅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你说哈蜜那处有街巷啊?往前走到红绿灯右拐,看见老邮局的白墙就到了。”他说的“哈蜜”和“哈密”在发音上几乎没差别,让我恍惚觉得,这条巷子可能连本地人都有不同的叫法。

巷口的光景

站在巷口,首先闻到的是烤馕的香气。这条巷子比想象中要窄,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土黄色建筑,二层小楼的木窗台上放着几盆波斯菊。下午四点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整条巷子分成明暗两半。有个维族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慢悠悠地修理着都塔尔琴。

往里走,发现这条巷子挺有意思。左边是家打馕店,右边居然是家手机维修铺,传统和现代就这么挨着,谁也不碍着谁。打馕店门口,老板娘正把刚出炉的芝麻馕码放整齐,金黄的馕饼散发着诱人的焦香。“哈密那里有站小巷”,我暗自思忖,这名字虽然绕口,倒是挺符合这条巷子的气质——不起眼,却藏着生活的温度。

再往深处走,看见几个孩子在玩跳房子。他们用粉笔在地上画的格子已经有些模糊,但笑声和十年前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旁边有家裁缝店,老师傅戴着老花镜,脚踩缝纫机的节奏不紧不慢。他说在这条巷子住了叁十多年,“刚搬来时,巷子那头真有个小客运站,后来拆了。不过‘站小巷’这名字就这么留下来了。”

巷子里的声音

傍晚时分,巷子渐渐热闹起来。下班的人推着自行车小心地穿行,互相打着招呼。卖酸奶的小贩敲着木梆子,声音在巷子里回荡。我在一家小店买了碗手工酸奶,老板娘一边舀酸奶一边说:“你们说的‘哈蜜那处有街巷’,其实就是这儿。以前路口有块牌子,后来不知怎么就不见了。”

坐在小店门前的长凳上,看着逐渐亮起的灯火,忽然明白了这条巷子的魅力。它不是旅游景点,没有刻意营造的古朴,就是普通人过日子的地方。但这种真实,反而让人感觉特别踏实。隔壁桌的老人们在下象棋,时不时传来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还有他们带着笑意的争论声。

天色完全暗下来时,我起身准备离开。走到巷口回头望,巷子里的灯火串成一条温暖的光带。那个修琴的老人还在,琴声终于响了,是首我没听过的维吾尔民歌,旋律在夜色中飘得很远。

走出巷子,回头已经看不见入口。但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打馕店的炉火会准时点燃,孩子们的笑声会再次充满巷道。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就像新疆很多地方一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日复一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恰好就藏在“哈密那里有站小巷”这样朴素的名称里,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去体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