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元的情感故事
那扇虚掩的木门
梅州的夏天总是湿漉漉的,像被浸过水的毛巾,轻轻一拧就能滴下水来。我撑着伞在老城区转悠,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两旁的骑楼墙皮斑驳,露出里层暗黄的砖块。就在某个巷口,我听见一阵若有若无的粤剧唱腔,声音是从一扇虚掩的木门里飘出来的。
推开门时,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这是个不足十平米的老式理发店,墙上挂着泛黄的明星挂历,看款式得是二十年前的。老师傅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正给一位银发老伯修面。电动推子嗡嗡作响,和窗外的雨声混在一起。
"修面十五,理发二十。"老师傅头也不抬地说。我这才注意到柜台玻璃下压着的手写价目表,最后一行小字写着:"全套服务150元"。没等我细想,里屋帘子掀开,走出个系着围裙的婆婆,手里端着搪瓷杯:"落雨天气,饮杯热茶先。"
150元的全部含义
后来我常去那家店,渐渐知道老师傅姓陈,婆婆姓李。每次去都能看见不同的故事——有时是陈师傅给李婆婆捶腰,有时是李婆婆给陈师傅添茶。有次我瞥见他们在里屋吃午饭,桌上就一碟青菜、一碟咸鱼,两人却互相夹菜。
街坊邻居说,这理发店开了四十多年,从当年梳大背头的小陈师傅,到如今白发苍苍的老陈头。150元是他们刚开店时定的"全套"价,包括理发、修面、采耳、按摩。这些年物价翻了多少倍,这价钱却从来没变过。
李婆婆有风湿,梅雨季总是腿疼。有次我见她走路蹒跚,顺口问了句,她笑着指指里屋的躺椅:"他天天给我按摩哩,这不在150元的服务里嘛。"陈师傅在旁听见,轻轻"哼"了一声,手里的推子却更轻柔了些。
我突然明白,那150元从来不是明码标价的生意,而是他们给彼此的一生承诺。在这梅州小巷深处,爱情被具象成无数次温柔的触碰,藏在每个梳剪的动作里。
巷子外的世界
上个月再经过时,看见几个穿西装的人在巷口比划。说是要旧城改造,这片老房子都要拆了。我急忙赶往理发店,却见木门紧闭,只有粤剧声从门缝里丝丝缕缕地渗出来。
隔天再去,店门倒是开了。陈师傅在给老顾客理发,动作比往常慢了许多。李婆婆坐在门槛上摘豆角,阳光把她的银发照得发亮。"要拆咯。"她像是自言自语,"儿子叫我们去广州住电梯楼。"
我注意到墙上多了张红纸,墨迹崭新的"拆迁清仓"四个字,底下却还是那张泛黄的价目表,150元那行被描得格外粗重。有年轻人在门口张望,好奇地问:"150元真的全套?"李婆婆抬头笑了笑:"係啊,包你满意。"
巷子外的世界每天都在变,高楼像春笋般冒出来。可在这梅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依然保持着它最初的样貌,就像陈师傅工具箱里那些用了半世纪的推剪,虽然旧了,却依然锋利。
雨又下起来了,我收起伞钻进店里。陈师傅正在给李婆婆揉肩膀,听见门响说了声"坐"。屋里飘着茶香和廉价发油的味道,混成一种让人安心的气息。我想,或许这就是梅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最真实的样子——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在这潮湿的午后,还有人记得给你留一杯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