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火车站附近站街,哈密车站周边街景
夕阳下的出站口
傍晚六点半,哈密火车站出站口开始热闹起来。碍543次列车刚靠站,拎着大包小包的人流涌向广场。穿校服的小女孩踮着脚张望,突然眼睛一亮,朝穿着工装的男人跑去。这对父女的剪影在夕阳里拉得老长,最后消失在公交站台。
我常在这个时间点来哈密火车站附近转悠。不是说这里有多特别,而是那种混杂着西域风情与市井烟火的气息,总能让人琢磨点东西。你看那个卖烤包子的维吾尔族大叔,他的叁轮车永远停在固定的位置,焦黄的烤包子在馕坑里滋滋冒油,排队的人倒也不急,偶尔还和他唠两句家常。
再往前走几步,能看见几个拉客的出租车司机。老张是里面最显眼的,不是因为他嗓门大,反而是因为他总安静地靠在车门上。有次我问他怎么不跟着抢客,他眯着眼笑:“在哈密车站周边跑车十几年了,老主顾都认我这车牌。”他说前两天还拉了个浙江来的客商,非要他带着去挑哈密瓜,这一单就跑了叁百多公里。
转角遇到旧书摊
穿过出租车停靠点,拐角处藏着个旧书摊。六十多岁的赵大爷每天准时出摊,塑料布往地上一铺,摆的大多是泛黄的武侠小说和《新疆风物志》。有回我在他这儿翻到本1987年版的《哈密地区交通图》,那些如今已经改名的小路,在图纸上还保留着原来的称呼。
“现在都用手机导航喽。”赵大爷摩挲着书页,“可还是有人来找这种老地图,说是有感情。”他说话时,眼睛总望着火车站钟楼的方向。后来听附近商铺的人说,赵大爷年轻时就在铁路系统工作,退休后舍不得离开,便摆起了书摊。
这片区域挺有意思,明明挨着喧嚣的交通枢纽,却藏着好些这样慢节奏的角落。水果摊的老板娘会细心给每箱葡萄盖上层薄纱,她说哈密风沙大,不能让葡萄沾了灰。修鞋匠总在榕树下摆摊,手摇补鞋机发出的嗒嗒声,和远处火车的汽笛声混在一起。
深夜的烟火气
等到夜色浓了,哈密火车站附近反而更热闹些。出站口接人的车辆排成长龙,红彤彤的尾灯连成一片。广场西侧的大排档开始飘起孜然香味,几桌刚下火车的游客正围着吃烤肉,滚烫的砖茶倒进玻璃杯,升起团团白雾。
烧烤摊主阿力木有个绝活,能边翻动肉串边用生硬的普通话介绍:“这是哈密本地的羊肉,吃戈壁滩碱草长大的。”他在这片摆了八年摊,见证过太多相逢别离。有次深夜收摊时,他指着地上几道粉笔印子说,那是前几天有个孩子等爸妈时画的跳房子。
凌晨的哈密车站周边街景别有韵味。路灯把棕榈树的影子投在墙上,偶尔有巡逻的警车缓缓驶过。清洁工开始打扫广场,竹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格外清晰。候车厅里还亮着灯,等待早班车的旅客歪在座椅上打盹,他们的行李整齐地排成排。
我特别喜欢观察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春天的时候,广场花坛里的波斯菊开得正好;入秋后,落叶会在下水道口打旋儿。卖烤红薯的大娘记得常客的喜好,总给那个赶早班车的姑娘挑最甜的那个。这些琐碎的细节,让哈密火车站附近这片区域活了起来。
昨天下小雨,我又路过那片街景。撑伞的行人来去匆匆,只有那个旧书摊早早支起了雨棚。赵大爷在棚下慢条斯理地整理书籍,看见我路过,举起刚收到的《丝绸之路古城考》朝我晃了晃。雨丝斜斜地落在哈密火车站前宽阔的广场上,把整个世界洗得格外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