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的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4 00:31:58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年我们叫顺口的“炮楼”

在葫芦岛大学城读书的学生们,大概没有谁不知道“炮楼”这个称呼。记得刚入学那会儿,听到学长说“晚上去炮楼吃饭”,我还真以为是那种有历史痕迹的老建筑。结果跟着走过去一看,竟是几栋挤在一起的筒子楼,外墙有些斑驳,但里面可热闹着呢。

说起来挺有意思,“炮楼”这个称呼到底怎么来的,连在学校呆了最久的辅导员都说不清楚。有同学猜是因为楼的外形像炮筒,也有人说是因为那些楼总在学生搞活动时被“炮轰”——大家总爱在那里聚集讨论。不过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地方确实成了我们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几栋被称为炮楼的建筑,虽然外表其貌不扬,里面却藏着我们最爱的麻辣烫、煎饼果子,还有那家开到凌晨两点的打印店。记得大二期末,我们宿舍四个人在炮楼下的麻辣烫店一边吃一边复习,老板还特意给我们多加了鹌鹑蛋,说读书辛苦要多补补。那种温暖,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邻近区域的别称也挺有意思

除了“炮楼”,大学城周边还有几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外号。往东走两条街,有个被我们称为“小香港”的区域,倒不是因为它多么繁华,而是那里霓虹灯特别多,晚上一眼望过去,还真有点香港街头的感觉。

“小香港”主要是一条步行街,卖什么的都有。最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是那家开了十多年的奶茶店,老板娘总能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我室友每次去,不用开口,老板娘就直接开始做她的少冰多糖珍珠奶茶。这种被记住的感觉,在异乡读书的日子里特别珍贵。

再往南走,就是大家口中的“美食岛”了。说是“岛”,其实是一片大排档聚集地。每到夏天,这里就坐满了学生,烧烤的香味能飘出老远。我们班毕业前的最后一顿聚餐就是在那里吃的,现在看到当时的照片,还能想起那晚烤鱿鱼的香味和大家的笑声。

这些地方的正式名字反而没多少人记得。就拿炮楼来说,它在地图上的名字应该是“学府商贸区”,可你要是跟出租车司机说去这个商贸区,他八成会愣一下,但一说“炮楼”,立马就明白了。这些别称就像是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把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学生们这么喜欢给地方起外号?也许是因为这些称呼更亲切,更符合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把教学楼叫成“魔法学院”,把图书馆叫做“修仙阁”一样,在这些调侃里,包含着我们对校园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深的热爱。

现在偶尔回葫芦岛大学城,还是会去炮楼那边转转。虽然有些店铺换了主人,但那几栋筒子楼还在,依然热闹,依然挤满了年轻的面孔。听到他们自然地谈论着“去炮楼吃饭”,就知道这个称呼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这些别称不只是代号,它们承载着我们在大学城度过的青春岁月。每次听到“炮楼”这个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下课铃响后和同学挤在狭小的店铺里,夏天捧着西瓜在楼底下聊天,期末考试前在灯火通明的打印店排队。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回忆。

也许每个大学城都有这样一些特别的称呼,它们只在校友之间流传,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就像葫芦岛大学城的炮楼,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官方介绍里,但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每个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人的记忆中。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