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同城喝茶上课,邯郸品茶学习交流活动
这几天朋友圈里总能看到“邯郸同城喝茶上课”的消息,刚开始还纳闷,喝茶就喝茶,上课是上什么课?直到上周六被朋友硬拉着参加了一次,才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有意思多了。
活动地点就在人民路一家茶馆的包间里。推门进去,十来个人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着各式茶具。负责讲解的李老师笑着招呼我们:“别紧张,咱们今天就是边喝边聊,尝尝不同茶的味道。”他拎起热水壶冲烫盖碗,热气裹着茶香扑鼻而来,那股清香瞬间让人放松下来。
原来喝茶有这么多门道
李老师先泡了壶龙井,让我们仔细观察茶叶在水中的舒展。“看,这叫一芽一叶,形状像小鸟舌头。”接着又演示怎么用盖碗出汤,旁边一位大姐试着操作,结果手忙脚乱差点打翻茶海,大家都笑起来。这种轻松的氛围,让每个来参加邯郸品茶学习交流活动的人都放下了拘束。
最让我惊讶的是,同样一种茶叶,用不同水温冲泡,味道真的完全不同。高温冲泡的茶汤偏苦涩,85度左右的水温泡出来的却鲜爽甘甜。坐在我对面的小伙子恍然大悟:“我说在家自己泡的茶怎么总不对味,原来水烧开了不能马上用啊。”
大家渐渐聊开了。穿格子衫的滨罢男说平时加班全靠浓茶提神,现在才知道原来轻柔的茶也能缓解疲劳;带孩子来的年轻妈妈则对茶点特别感兴趣,认真记着哪些茶配什么点心更合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比看视频教程生动多了。
中场休息时,李老师端出邯郸本地的茉莉花茶。有个老茶客品了一口就说:“这窨制次数应该不少于五次。”老师竖起大拇指:“行家啊!本地茶有本地茶的韵味,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确实,喝茶不该盲目追求名贵,而要看合不合自己的口味。
后来我们还体验了宋代点茶,把茶粉调成膏状慢慢击拂。虽然打出来的泡沫不如老师那么细腻,但这个过程特别治愈。看着茶汤表面渐渐浮现的白沫,忽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说“茶如人生”——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一份静得下来的心境。
临走时,大家都互加了微信。组织者小王说,他们每月都会举办类似的邯郸同城喝茶上课活动,下次主题是乌龙茶的冲泡技巧。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种既长知识又交朋友的活动,比单纯喝茶有趣多了。也许这就是“喝茶上课”的魅力所在吧,它让传统的茶文化变得年轻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