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丹江口学子随时待命联系电话
最近在校园里,总能听见同学们聊起"丹江口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这事儿。说真的,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还纳闷了好一会儿——现在的大学生服务都这么周到了吗?
记得上周叁晚上,我们宿舍楼的饮水机突然坏了。当时已经快十一点,楼道里此起彼伏的都是"谁有维修师傅电话"的询问声。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隔壁寝室的小王掏出手机:"我存了个丹江口学子随时待命联系电话,试试看?"
一个电话的距离
电话接通得比想象中快。是个清爽的男声,听起来像是高年级的学长。问清楚情况后,他居然说十分钟内就能到。更让人意外的是,来的是两个穿着校服的大叁学生,背着工具包,动作麻利地检查线路。他们边修理边解释:"我们是机电系的,这个月正好在负责校园应急维修的志愿值班。"
看着他们熟练地更换零件,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所谓的"随叫随到",不是什么商业服务,而是同学们自发组织的互助网络。那个在校园里悄悄流传的丹江口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其实就是学生会整理的应急服务热线。
后来我特意去了解了下,这个服务已经运行了大半年。值班表排得很密,覆盖了每天的不同时段。负责接听电话的同学都会经过简单培训,手机也是轮流保管的。有次在食堂遇到值班的同学,看到他边吃饭边把手机放在餐盘旁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求助电话。
现在想想,这种互助模式特别接地气。不管是电脑突然蓝屏,还是需要帮忙搬重物,甚至考前想找学长学姐请教重点,只要拨通那个号码,总能找到愿意伸出援手的人。就像上次我室友的笔记本电脑开不了机,第二天要交课程论文,急得满嘴起泡。一个电话过去,计算机系的同学带着工具就来了,不出半小时就解决了问题。
不过最让我感触的,是这种服务背后展现的校园温情。没有报酬,全靠自愿,但大家却格外认真。可能正是因为都知道在外求学的不易,才更愿意彼此帮衬吧。记得有次深夜路过学生活动中心,还看到值班室的灯亮着,隐约能听到接电话的同学轻声细语地在记录什么。
现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也存下了这个丹江口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虽然至今只拨通过两次,但知道它在那里,心里就莫名踏实。就像校园里有根看不见的纽带,把我们都联系在了一起。
前两天社团活动需要搬音响设备,我又拨通了那个号码。这次来帮忙的是体育系的学弟,扛着音箱走得又快又稳。看着他汗湿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这个简单的号码背后,承载的其实是整个校园互帮互助的精神。而这样的传统,正在一届届学生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