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的学苑区建筑群

发布时间:2025-11-03 03:00:47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独特的建筑印记

第一次听说“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大叁那年。我刚从校本部搬到大学城校区,晚上和室友在学校周边遛弯。他指着远处几栋灰扑扑的筒子楼说:“喏,那就是咱们这儿有名的炮楼。”我当时就愣住了,这名字可真够特别的。

后来和本地同学聊起才知道,这个称呼在学生中间流传好几年了。主要说的是大学城附近那几栋老式居民楼,方方正正的造型,外墙没什么装饰,窗户排列得密密麻麻。从远处看,还真有点像战争年代的那种防御建筑。不过这称呼完全没有恶意,更像学生们给起的“爱称”,带着点调侃和亲切。

说实话,刚开始我挺不理解这些楼为什么建成这样。后来偶然接触到一位建筑系的学长,他跟我说,这种设计其实很实用。大学城扩建初期,周边需要快速解决大批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住宿问题。这种筒子楼结构简单,施工快,成本也低,在那个时候是最合适的选择。

学苑区的新老对话

随着大学城不断发展,周边冒出了不少新小区。这些新建的学苑区建筑群,和“炮楼”形成了鲜明对比。玻璃幕墙、现代化造型、完善的配套设施,处处透着新时代的气息。

我经常在想,这些新老建筑其实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炮楼”记录的是大学城创业初期的艰辛,虽然简陋,却承载了许多人的记忆。而崭新的学苑区建筑群,则展现了现在的发展成果。每次从老楼区走到新小区,都感觉像在穿越时空。

有趣的是,虽然新小区条件更好,但很多学生还是喜欢往“炮楼”那边跑。为什么呢?因为那里藏着不少宝藏小店啊!有开了十几年的书店,老板能叫出每个常客的名字;有味道特别正宗的烧麦馆子,价格实惠量又足;还有那个永远充满咖啡香的小阁楼,是很多考研党的根据地。

这些看似普通的“炮楼”,其实早就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它们不光是冰冷的建筑,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社区空间,连接着不同年代的学生记忆。

生活在这里的日常

住在“炮楼”里的,除了早期的教职工,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在外面合租。我有个同学就在那边租了个小单间,他说虽然房子旧了点,但生活气息特别浓。晾衣绳上飘着的各式衣服,阳台里探出来的绿植,晚上各家各户亮起的灯光,都让这些建筑充满了人情味。

周末的傍晚,我最喜欢在这一带散步。能看到退休的老教授提着菜篮子慢悠悠地往家走,也能遇到刚下课的学生们讨论着要去哪家小店吃饭。新落成的学苑区建筑群在夕阳下闪着光,与旁边略显斑驳的“炮楼”相映成趣。

这种新与旧的并存,反而让整个大学城周边显得更有层次感。就像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这些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像是无声的见证者,记录着一代代学生的青春故事。

有时候站在宿舍阳台望远,我会想,等多年后回到这里,这些“炮楼”还会在吗?也许它们会被更新更漂亮的建筑取代,但那段被称为“炮楼”的记忆,肯定会留在很多人的心里。毕竟,那里有我们最真实的大学生活,有青春里最朴素的日常。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