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蛟河品茶选拔初赛工作坊
这几天路过蛟河老街,总能看到“蛟河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的招牌下聚着不少人。隔着玻璃窗望进去,七八张茶桌摆得满满当当,穿蓝布褂子的老师傅端着盖碗穿梭其间,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
隔壁开面馆的王婶探头告诉我:“这阵子可热闹了!每天早上七点就有人排队领号,连临江镇的老茶客都骑着叁轮车赶来。”她指了指工作室里正在烫杯的姑娘,“瞧见没?那是老张家的闺女,为了参加蛟河品茶选拔初赛工作坊的培训,把城里的工作都辞了。”
茶香里的较量
推门进去时,正赶上第叁轮冲泡比试。穿藏青色衬衫的中年人刚把沸水冲入紫砂壶,旁边梳麻花辫的姑娘就轻轻“呀”了一声:“水温高了两度。”她边说边用茶针拨弄着茶叶,“这茬明前毛尖娇气,得用85度水慢慢唤醒。”
坐在评判席的赵师傅嘴角微扬,转着手里的品茗杯没说话。他在这条街开了叁十年茶庄,去年被请来当蛟河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的常驻评委。有次他抿着茶汤感叹:“现在年轻人真不得了,光看茶毫起伏就能说出门道。”
工作室最里间摆着叁排博古架,上面错落放着参赛者自带的茶具。有个景德镇白瓷壶特别显眼,壶身裂了道细纹,主人用金漆细细描补成梅枝形状。“这是刘老爷子的传家宝。”助理小陈悄悄说,“他每回来都带着,说器具也要认主。”
老街坊的新念想
在蛟河品茶选拔初赛工作坊的报名表上,职业栏填得五花八门。开出租的李师傅每天收车就过来练茶艺,他说泡茶和握方向盘一样,讲究力道匀称。幼儿园林老师把茶席布置成童话场景,用桂花在茶沫上点出小兔子。
“以前总觉得喝茶是老头乐。”穿着汉服来参赛的大学生小姚不好意思地笑了,“可第一次喝到正山小种那股桂圆香,突然就明白什么叫唇齿留香。”她现在周末都泡在蛟河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还学会了用盖碗刮茶沫的十叁种手法。
茶点师傅老周最近研发了松针糖,翠绿的糖块带着山野清气。他特意把操作间改成透明玻璃房,让人看着麦芽糖怎么在铜锅里翻涌成琥珀色。“茶文化要活起来,总得有些新鲜玩意儿。”说着往我手里塞了块新做的陈皮饼。
暮色渐浓时,工作室亮起暖黄灯笼。最后离场的几个茶友还在争论着“冷嗅热嗅”的窍门,他们的影子落在青石板上,与屋檐下垂落的茶幌轻轻相迭。街角飘来烤红薯的香气,混着茶室里逸出的余韵,织成这座城市独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