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学生品茶工作室,学子茶艺交流空间

发布时间:2025-11-03 13:57:47 来源:原创内容

最近路过城东老街,总能看到“公主岭学生品茶工作室”那块原木招牌。说是个工作室,其实更像学生们的小天地。玻璃门上贴着手绘的茶叶插画,推门时风铃叮当作响,那股子青涩又温暖的气息,和旁边那些老字号茶庄完全不一样。

记得第一次走进去是个雨天,几个学生正围坐在长桌旁捣鼓茶具。有个扎马尾的女生小心翼翼地注水,旁边戴眼镜的男生盯着温度计直念叨:“85度!快好了!”空气里飘着龙井的豆香,混着笔记本上没干透的墨水味。穿卫衣的店长接过我滴着雨的伞笑道:“这儿不卖传统茶道,咱们主打交流。”

茶杯里的年轻温度

工作室每周举办的茶会确实特别。没有繁复的礼节,倒像读书分享会。上次有个高二男生抱着保温杯来,说尝遍了叁十多种滇红,就为研究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他掏出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时,眼镜片后头闪着光:“您看,93度冲泡时茶黄素释放最充分。”隔壁大学生笑着插话:“我爸要知道我泡茶还搞数据分析,准觉得我走火入魔了。”

这些年轻人把实验室精神带进了茶室。有人用试管分装不同山场的岩茶,有人拿着色卡比对汤色,还有个美术生把茶叶舒展的过程画成了速写。这种较真劲儿反而让古老的茶文化活了起来,就像他们常说的——茶不该供在神坛上,该泡在青春里。

渐渐发现总有些学生放学后来这儿写作业。有个常穿校服的女孩告诉我,在这里背书记得特别牢:“闻到铁观音的兰花香就想起生物课的植物呼吸,尝到白牡丹的甜醇就背得下《醉翁亭记》。”她说着把课本摊在茶海上,书页间夹着自制的茶标本。氤氲茶香裹着少年的专注,这大概是最生动的自习室。

上个月他们搞了次“盲品会”,十几种茶汤装在编号的品鉴杯里。有个体育生连续猜中叁种茶产地,在欢呼声中不好意思地挠头:“我家叁代种茶,以前总觉得土。”现在他成了工作室的茶叶顾问,常在抖音直播教大家认茶青。看着他边炒茶边讲解的样子,突然理解了这个学子茶艺交流空间存在的意义——它让传统变成了值得炫耀的本事。

深秋某日见到个男生在角落修复紫砂壶。他用砂纸轻轻打磨断面,专注得像在完成艺术品。后来才知道那是他爷爷的遗物,摔碎后一直没舍得扔。“锔瓷师傅说修不了,”他往裂缝里填着金缮大漆,“但我觉得,就像我们这代人,总要在裂缝里长出新东西。”壶身金色的纹路在灯光下流淌,仿佛青春与古老的和解。

暮色渐浓时,工作室总会亮起暖黄的灯。有学生带着茶点来讨论社团活动,有刚下课的老师来找当年的学生品新茶,偶尔还能遇见银发老人好奇地张望,被学生们热情地拉进来尝特调奶茶。窗外的车流声模糊成背景音,只有茶壶的咕嘟声和年轻的笑话清晰可闻。

或许真正珍贵的不是茶本身,而是这些在茶香中悄然生长的联结。当95度的水冲开武夷水仙,当少年们的影子投在茶海上,这个城市角落里正在发生比茶汤更醇厚的故事。那些在茶杯间传递的知识与温度,终将沉淀成比学历更珍贵的人生滋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