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大学城学生约茶,学子品茗相聚时光
鹿泉大学城学生约茶这事儿啊,最近在朋友圈里特别火。要说这大学城周边新开了叁家茶馆,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偏偏每家都坐满了拿着课本的学生。你看那靠窗的位置,几个文学院的女孩子正围着一壶茉莉花茶,笔记本摊在木桌上,茶杯里飘起的热气把她们的讨论声烘得格外温柔。
二楼拐角又是另一番光景。理工科的男生们对着电路图较劲,手边那壶普洱已经续了叁次水。“这道题换个思路就通了!”穿格子衫的男生突然拍桌子,震得茶盏叮当响。旁边戴眼镜的同伴慢悠悠啜着茶:“早说你该尝尝这熟普,回甘的时候特别容易开窍。”这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紧张的气氛顿时散了大半。
茶香里的青春时光
其实学生们爱上茶馆,倒不全是跟风。学校宿舍晚上十一点熄灯,自习室又总是一座难求。茶馆亮到凌晨的暖黄灯光,二十块钱能坐整天的消费,自然成了写论文、做小组作业的好去处。更别说那些羞于在图书馆交谈的课题讨论,在茶馆里边喝茶边进行,倒是格外顺畅。
记得有次碰见音乐系的同学在包厢里练合奏,古琴声从竹帘里漏出来,和铁观音的兰花香缠在一起。他们说是要参加省里的民乐比赛,嫌琴房太刻板,茶馆反而能弹出味道。老板也是个妙人,不但没嫌吵,还特地换了套青瓷茶具,说这样才配得上《梅花叁弄》的意境。
这种学子品茗相聚的时光,渐渐成了鹿泉大学城的特色。有时候隔着茶桌能听见经济学专业的在分析奶茶店商业模式,隔壁桌美院的学生正在素描茶宠。不同专业的思想在茶香里碰撞,竟比正经的跨学科讲座还要生动几分。
大叁的小林跟我说,她每周叁下午都会来这见朋友。不是那种刷手机的无效社交,而是真真切切地聊天。“你看这玻璃杯里的茶叶慢慢舒展,就像我们平时紧绷的神经也跟着放松了。”她转动着手中的白瓷杯,“在这里能聊出很多课堂上想不到的点子,上次创新创业大赛的策划,就是在喝茶时聊出来的。”
夜幕降临后的茶馆又是另一番景象。暖光灯下,有人对着笔记本电脑赶论文,有人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偶尔响起的水沸声和翻书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比图书馆多了几分烟火气,比咖啡厅添了几分书卷味。这种独特的氛围,正是鹿泉大学城学生约茶文化悄然成型的基础。
茶馆老板李姐说,她特意准备了可以无限续杯的学生套餐,还设置了共享充电宝和免费奥颈贵颈。“看着这些年轻人一边喝茶一边学习的样子,就想起我当年在大学操场上读书的时光。”她擦拭着茶海笑道,“不过他们比我们那会儿会找地方,这茶香墨韵的,确实更配青春。”
现在走在大学城的林荫道上,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下午去哪讨论剧本?”“老地方呗,茶馆见。”那些漂浮着茶香的午后,那些在氤氲水汽中渐渐清晰的想法,都在诉说着这段独特的青春记忆。或许很多年后,这些学子还会记得,在鹿泉求学的岁月里,有过无数个这样被茶香浸润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