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莆田男士常逛的小街
这条小巷子藏在莆田老城区的东南角,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骑楼还保留着上世纪的味道。每天下午四点多,巷口就开始热闹起来。
阿雄是这里的常客,他在巷尾开了家扁食店。这会儿正端着茶壶往老位置走:“这条巷子啊,我们从小走到大。”他指着转角那棵大榕树,“我爷爷那辈就在树下喝茶下棋,现在轮到我们了。”
小巷里的烟火日常
巷子不宽,但五脏俱全。老陈的理发店还是二十年前的价钱,十五块一个头。他说来理发的都是老街坊,涨价抹不开面子。再往里走是家古早味小吃店,老板娘坚持用传统方法做红团,她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手艺了。
傍晚时分最热闹。下班的男人拎着菜经过,总要停下来聊两句。谁家孩子考上学了,哪里的龙眼今年收成好,巷子就是他们的信息交流站。偶尔还能看见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拍那些斑驳的砖墙,但本地人更在意的是今天海货新不新鲜。
老林在巷子里住了六十年,他说这条街最珍贵的是人情味。去年他老伴住院,巷子里的邻居轮流给他送饭。“现在新建的小区啊,门一关谁都不认识谁。”他摇着蒲扇说,“我们这条巷子不一样。”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不过变化也在悄悄发生。去年巷口开了家精品咖啡店,刚开始老街坊们都嘀咕:这苦兮兮的东西谁会喝?没想到现在连阿雄都会偶尔去买杯美式。老板小陈是本地年轻人,他很懂入乡随俗,特意准备了茶具,让不喝咖啡的老人也能进来坐坐。
更让人意外的是,原来那家快要关门的木雕店,最近突然来了好多外地客人。原来是有人在网上发了条短视频,把老师傅的手艺拍得特别美。现在老师傅收了个徒弟,说是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巷子里的香火味儿就特别浓。男人们会相约去巷子尽头的庙里上香,这个习惯传了好几代人。即便现在年轻人不太信这些,但跟着长辈去烧柱香,已经成了种仪式。
夜幕降临,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小吃摊飘出炝肉的香气,几个老友围坐在小桌旁,就着一盘海蛎煎喝酒聊天。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看似平常,却是很多莆田男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或许再过些年,这条巷子会变得更时尚,会开更多网红店。但只要那棵大榕树还在,只要这些老街坊还住在这里,这条莆田男士常逛的小街就永远是他们心中的老地方。就像阿雄说的,在外头奔波一天,只有走进这条巷子,才感觉自己真的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