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江油男人常逛的小巷
巷子里的烟火气
说起江油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画面?是青石板路泛着雨后湿润的光,还是老茶馆飘出的茉莉香?其实啊,这些巷子远不止是地图上的几条线,更像是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流淌着独属于江油的人间烟火。
傍晚五六点,建设路后面那条巷子就开始热闹起来。穿工装的大哥把电动车往墙边一靠,熟门熟路地钻进亮着暖灯的面馆。“老板,老规矩!”不到十分钟,冒着热气的肥肠碗碗就端了上来。他也不急着动筷,先嘬一口白酒,眯着眼看巷口人来人往。这是结束一天工作后最舒坦的时刻。
再往深里走,裁缝铺的王师傅正在给邻居改裤脚。他在这条巷子住了叁十年,谁家儿子要相亲,谁家姑娘考上大学,他比社区网格员还清楚。路过的大爷总会停下来聊两句:“老王,这件衬衫领口有点松,明天得空帮我收一收?”“放着吧,明天下午来拿。”没有扫码支付,没有会员折扣,这种几十年不变的交情,在如今的大商场里还真不好找。
那些不打烊的深夜食堂
晚上九点过后,江油男人常逛的小巷又换了副面孔。红星街后面的窄巷里,烧烤摊的炭火正旺。几个中年男人围坐在矮桌旁,啤酒瓶碰得叮当响。他们聊孩子期末成绩,聊厂里最近效益,聊年轻时在涪江边干的傻事。说到兴起时哈哈大笑,笑声惊动了隔壁阳台晾着的衬衫。
老陈是这里的常客。他说在大饭店应酬总得端着,只有在这种巷子深处,才能彻底放松。烤五花肉要焦一点,土豆片要撒孜然,这些个人偏好,老板早就记在心里。有时候吃到一半,突然下起雨,大伙儿手忙脚乱地把桌子往棚子里搬,雨水顺着棚沿淌成串珠帘子,反而吃出别样滋味。
巷口修鞋的张老头半夜才收摊。他见过喝醉抱着电线杆唱歌的小伙子,也劝过蹲在路边哭的失意人。他说这些巷子就像江油城市的缓冲带,让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都能找到暂时的落脚点。
巷弄里藏着生活本味
周末午后,太白广场旁边的巷子又是另一番光景。老周带着六岁的儿子来买蝈蝈,孩子踮着脚看笼子里翠绿的小东西,眼睛亮晶晶的。再往前走两步,剃头铺的收音机放着川剧,老师傅手上的推子嗡嗡作响,二十年都没变过节奏。
这些巷子看似普通,却是江油男人卸下社会角色的地方。在公司他是张总李主任,在巷子里他就是老张老李。可以穿着拖鞋遛弯,能蹲在路边看人下棋,还能在旧书摊前磨蹭半个下午。这种自在,大概就是他们总爱往巷子里钻的原因。
如今新城区的马路越来越宽,玻璃幕墙亮得晃眼。但在很多江油男人心里,还是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子最接地气。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记得他们的故事,每盏路灯都见过他们的悲欢。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巷子会变样,但深植于其中的那种温度,应该会一直在江油人的记忆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