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少年3小时通话花费五百元
那天刷手机,看到一条本地新闻,标题是“景德镇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少年3小时通话花费五百元”。我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是跟谁聊了这么久?国际长途也不至于这么贵吧?心里嘀咕着,手指已经不由自主地点了进去。
天价话费从何而来
事情发生在景德镇一所普通中学。小磊是个初二学生,平时挺内向的。那天他妈妈去缴话费,营业员说欠了五百多,把她吓了一跳。回家一问才知道,小磊上周五晚上躲在被窝里打了叁个多小时电话。这孩子平时话不多,谁能想到他居然能聊这么久?
“我就是跟同学讨论数学题。”小磊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他妈妈说,那几天确实快期中考试了,但什么数学题需要讨论叁个多小时?更让她想不通的是,他们家办的是校园套餐,按理说通话费很便宜,怎么算也不该这么多钱。
藏在细节里的真相
后来才弄明白,问题出在小磊用的那个“畅聊宝”业务上。这业务听着好听,其实是个坑。它确实不限时长,但每分钟要收两块七,还偷偷开通了国际漫游功能。小磊那晚信号不好,电话自动转到了境外基站,这下费用就蹭蹭往上涨了。
小磊爸爸去营业厅理论,工作人员也直挠头:“这情况确实少见,我们也是头一回遇到。”最后经过协商,运营商同意退还部分费用。但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现在的通信套餐五花八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消费陷阱。
说实话,这种事情现在还真不少见。我邻居家孩子上次玩手机游戏,一晚上花了两百多,也是因为点了什么“免费试用”。这些商家就爱玩文字游戏,把条款写得云里雾里的,别说孩子了,大人都容易上当。
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磊这件事让我想到,现在孩子们用手机越来越普遍,但该怎么用、该怎么管,确实是个难题。完全不让用吧,不现实;完全放开吧,又容易出问题。就像这次这个景德镇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表面看是孩子不懂事,背后反映的问题却不少。
学校其实也做过相关教育,但效果有限。孩子们总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小磊后来在班会上说:“我当时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反正能打通,就继续聊了。”这种心态在迟别别苍补驳别谤里特别普遍。
要说解决办法,光靠说教肯定不行。得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话费是怎么产生的,那些所谓的“优惠”背后藏着什么猫腻。最好能组织他们去营业厅实地看看,听听工作人员讲讲那些被坑的案例,说不定比老师在讲台上说十遍都管用。
这件事最后算是解决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新的消费陷阱层出不穷。别说孩子了,咱们大人有时候不也会被各种“免费”“优惠”绕晕吗?关键是要养成仔细阅读条款的习惯,别光看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就信了。
小磊妈妈现在每个月都会查话费清单,她说这是用五百块钱买来的教训。虽然代价大了点,但能让全家都提高警惕,也算值了。毕竟在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话费突然暴涨的情况谁都可能遇到,提前防范总比事后后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