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男人喜欢的小巷子,临夏人偏爱的幽静胡同
临夏男人喜欢的小巷子,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昨天碰见邻居马大爷,他正拎着鸟笼往巷子深处走,我跟着拐了几个弯,突然就明白了——这些巷子啊,压根不是普通的路,倒像是长在临夏人骨子里的脉络。
青砖垒的墙垣被岁月磨得发亮,墙头探出些丁香枝子。马大爷把鸟笼挂在老槐树杈上,几个穿白帽衫的老哥就聚过来了。他们也不正儿八经坐着,就倚着墙根,手里转着磨得油亮的核桃。谁家灶房飘出羊肉揪面片的香气,混着老砖墙潮湿的苔藓味,这就是巷子该有的味道。
巷口到巷尾的故事
往深处走,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那是老杨的铜匠铺子,门脸小得转不开身,可临夏男人就认他的手艺。定制汤瓶的、修铜壶的,宁愿在巷子里等上半天。老杨说:“这巷子窄是窄,可心里敞亮。”他打制的每一件家什,最后都伴着礼拜的念诵声,走进临夏人的日常生活。
再往前,墙根下蹲着几个下方的小伙子。就是拿树枝在土上面格子那种土棋,他们管这叫“下方”。棋子是随手捡的石子,可落子时啪啪作响。赢了咧嘴一笑,输了挠头重来,这光景和旁边精品茶馆里喝叁泡台的人互不打扰,各有各的舒坦。
临夏人偏爱的幽静胡同还有个特点——总能遇见熟人。卖酿皮的张叁哥,收摊后总爱绕到马二哥的铺子喝口茶。茶是普通的茯茶,倒在玻璃杯里,俩人也不多话,就看着巷子里人来人往。偶尔抬头说句“下雨了”或者“娃娃考学咋样”,这话头就能接上半天。
黄昏时分,巷子才显出它真正的模样。礼拜的唤礼声从远处传来,男人们放下手里的活计,互相点点头朝各个方向散去。这时候的巷子突然安静下来,只剩晚风穿过爬山虎叶子的沙沙声。
其实想想,这些巷子对临夏男人来说,不只是条路。它连着家,连着寺,连着相交半辈子的老友。在电商满天飞的年头,他们还是习惯到巷子深处找那个做了叁十年皮袜子的老师傅。这其中的道理,大概就像他们总说的那句话:“有些东西,快不得。”
夜幕落下时,巷口卖甜麦子的叁轮车亮起小灯。几个刚做完宵礼的男人站在灯影里,端着碗闲聊。灯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老墙上,恍惚间和几十年前的父辈身影重迭在一起。甜麦子的香气飘过斑驳的木门,门里传来孩童背诵经文的声音,清脆得像落在青石板上的雨滴。
这些被现代城市文明包围的临夏男人喜欢的小巷子,像一个个倔强的文化符号。它们不拒绝电动车和智能手机,却固执地保留着某种节奏。那种从爷爷的爷爷那里传下来的,不慌不忙的生活态度,就藏在这每一块砖石、每一处拐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