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火车站小巷子,附近街巷景致
最鲜活的市井画卷
每次从仙桃火车站出来,我总忍不住要往旁边的小巷里钻。你说为啥?嘿,就为那口热乎气儿。出站口外面是宽阔的大马路,车子呜呜地开,人人都行色匆匆。可一拐进巷子,时间好像突然就慢了下来,空气里飘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
巷口第一家是修鞋的老王,他那小摊儿支了少说也有二十年。老王手里忙着给高跟鞋换底,嘴里还能跟路过买菜的老熟客搭话:“张姨,今早的冬瓜俏得很呐!”张姨停下来,把菜篮子往地上一放,就开始说自家孙子考试的趣事。这时候,阳光正好从两栋楼的缝隙洒下来,照在老王的工具箱上,那些大大小小的鞋钉闪闪发亮。
再往里走,景象就更热闹了。卖豆皮的夫妇一个摊饼一个加料,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理发店的老师傅端着搪瓷杯站在门口,看着街景慢慢喝茶;有个大姐在二楼阳台晾衣服,水滴偶尔落到行人头上,换来一句笑骂:“刘姐,又给你家花浇水呢?”整条巷子活脱脱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人都是这幅画卷里不可缺少的一笔。
要说这仙桃火车站小巷子,最让人惦记的还是那些味道。老陈家的米粉店藏在巷子中间,没挂啥显眼的招牌,可每天早上队伍能排到巷口。他家的汤底是祖传的方子,熬了整整一宿,那股浓香能把刚下火车的人勾得走不动道。我第一次去吃还是五年前,如今每次回来,都要先来这儿报个到。
离米粉店不远,有对年轻夫妻开了家旧书店。店面不大,书堆得都快顶到天花板了。老板说,选这儿就是看中巷子安静,来的都是真心找书的人。我上次在那儿淘到本八十年代的仙桃地方志,里头还夹着一张老车票,不知道是哪位前辈留下的。
傍晚时分,巷子又换了副模样。放学的小孩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炒菜的滋啦声、电视的声音、大人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唤声……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路灯一盏盏亮起来,把行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站在这巷子里往外看,能望见火车站新建的候车大厅,玻璃幕墙在夕阳下反着光。新和旧就这么挨着,谁也不嫌弃谁。要我说啊,这条巷子就像是仙桃火车站的另一面——不那么规整,却满是生活气息。它记着这座小城的过去,也容得下现在的热闹。
下次你从仙桃火车站下车,要是不急着赶路,真该来巷子里走走。不用规划路线,就那么随便逛。说不定转角就能遇见卖糖画的手艺人,或者听到茶馆里传来的说书声。这条巷子永远有惊喜等着你,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