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呼
一个称呼的由来
在兴化大学城附近溜达,你时不时会听到“炮楼”这个说法。说实话,第一次听见的时候,我愣了好一会儿。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这种称呼?后来跟几个常在这片儿活动的学生聊天,才慢慢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啊,这“炮楼”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军事建筑,而是大学城周边一些建得比较早、外观方方正正的居民楼。这些楼没什么太多设计感,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长方体,窗户密密麻麻的,远远看过去,轮廓确实有点像老电影里的那种炮楼。学生们觉得形象,就这么口口相传地叫开了。这个称呼带着点学生式的幽默和自嘲,没什么恶意,就是图个方便和好玩。
你想啊,刚从课堂上出来的学生们,约着去外面吃点好的,或者找个小馆子聚一聚,总得有个地标吧。“走,去炮楼那边吃饭”,这句话一说,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比说具体的街道名或者小区名要方便得多。久而久之,“炮楼”就成了这片区域一个活生生的、带有强烈校园色彩的地标名称。
不只是“炮楼”的江湖
有意思的是,这种民间自发的命名方式,在兴化大学城周边还挺普遍的。除了“炮楼”这个核心关键词,你还能听到一些类似的叫法。比如,有些同学会把另一片以出租房为主、楼间距更窄的区域叫做“鸽子笼”。
这个说法也挺形象的,想想看,一栋楼里住着好多学生,每个小单间就像鸽子的一个小窝,虽然拥挤,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还有那片以小酒吧和小咖啡馆闻名的街区,被戏称为“快活林”,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年轻人放松心情、寻找快乐的地方。
你看,这些称呼都不是官方给的,完全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建筑的样貌、区域的功能,甚至是个人的感受创造出来的。它们构成了兴化大学城周边一套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民间地理坐标系。说到兴化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这个现象,其实它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校园亚文化。
这些名字虽然简单直白,甚至有点土,但它们特别接地气,传得也快。它们不仅仅是代号,更承载着每一届学生在这里生活的共同记忆。今天你在这里读书,用着学长学姐传下来的名字;明天你毕业了,又有新的学弟学妹继续沿用。这仿佛成了一种无声的传承。
我有时候会想,也许很多年之后,这些水泥建筑会变旧,周边的店铺会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炮楼”这个名字,可能会一直留在曾在这里求学的学子们的记忆里。当他们在同学聚会上提起“当年在炮楼下面吃烧烤的日子”,那种鲜活的画面感,是任何正式地名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啊,下次如果你在兴化大学城附近,听到有人提起“炮楼”或者“鸽子笼”,可别再感到困惑了。这可不是在讨论历史遗迹或者养鸟的事儿,他们指的,就是那片充满了青春故事和烟火气息的地方。这些独特的称呼,正是这片区域最真实、最生动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