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约茶上课,孟州茶约研习交流
这几天朋友圈都在传孟州约茶上课的事儿,我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了趟老城区的茶舍。推开木门,茶香混着桂花味儿扑面而来,穿棉麻衫的王老师正拎着陶壶往茶海里注水,水流声像山涧溪流似的清脆。
“咱们今天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茶道仪式。”王老师把青瓷杯推到每个人面前,“就是聊聊怎么把茶喝明白。”她捏起一撮金骏眉放在茶则上,教我们对着光看茶毫,“瞧见没?这金灿灿的茸毛就是鲜嫩的标志,像初春的柳芽儿。”
茶汤里的光阴故事
坐在我对面的李姐是开面馆的,她说以前总觉得喝茶是文化人的事儿。现在学会了看茶汤颜色,发现橙红透亮的茶汤跟她熬的牛骨汤一样,都得讲究火候。她举着闻香杯突然笑起来:“原来闻香要像闻刚出锅的卤汁,得轻轻吸着闻!”
穿校服的高中生小陈刚开始总玩手机,后来被王老师让着亲手泡茶。他手抖得厉害,水洒了半桌,王老师却夸他注水姿势稳当。第叁泡时他忽然说:“这茶怎么变甜了?”满屋子的人都乐了——孩子总算喝出茶味了。
窗边八十岁的陈爷爷是常客,他端茶杯的手布满老年斑,却稳得像松枝。他说年轻时用搪瓷缸泡茉莉花茶,现在孙子教他用盖碗,“这孟州茶约研习交流好啊,让我这老古董也赶时髦”。他晃着茶杯里琥珀色的茶汤,眼睛眯成两条缝。
王老师教我们轮着当茶主,负责给全场续茶。轮到面馆李姐时,她紧张得直搓围裙。可当她托起紫砂壶分茶,手腕自然地画着圈,倒像练过多年似的。果然她说:“这和舀汤差不多嘛!”果然万事万物到了底处都是相通的。
茶歇时厨房端来茶点,龙井茶酥绿得像春雨洗过的山坡。做点心的小杨说配方调了十几次,非得找到茶叶与豆沙的黄金比例。就像我们泡茶,水温差两度,时间差五秒,滋味就隔着座山。
暮色染红窗棂时,茶台已经摆开第叁轮茶席。新来的张医生说起他诊室常备普洱茶,能给焦虑的病人定神。这话引得大家都打开话匣子——开民宿的小赵说在客房放茶具后,摔坏遥控器的事少了大半;班主任刘老师说在教室角落设了茶台,课间总有学生围着喝茶背古诗。
临走时王老师往每人包里塞了包茶样,嘱咐明天接着来喝今年新焙的铁观音。我捏着还带余温的茶包,忽然觉得孟州约茶上课不像学习,倒像老邻居串门儿。茶还是那片叶子,可当你学会等待水温,学会观察茶叶舒展,日子就慢成了茶汤里升腾的热气。
拐出巷口时回头望,茶舍灯笼在夜风里摇晃,像沱茶在盖碗里打转。明天该带那罐存放叁年的白毫银针去,让大伙儿尝尝时间熬出来的蜜韵。这孟州茶约研习交流的妙处,大概就是让喝茶变成像买菜做饭般的日常,却又在寻常里品出些不一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