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学生服务随叫随到600元
最近在陇南的大学城里,总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同学手机一响,挎上包就匆匆出门。如果你凑近打听,他们会擦着汗告诉你——这是赶着去做“随叫随到”的临时服务。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边跑边说:“下午四点前得把这份文件送到城东,客户在催了。”他书包侧袋还露着半本《微观经济学》,显然刚下课。
这种学生服务像春雨后的野草,不知不觉就长满了校园角落。你可能会在教学楼布告栏看到手写广告,或是在本地生活群里刷到这样的消息:“陇南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帮取快递、代购、陪诊都行”。价格通常按次计算,简单跑腿几十块,需要专业技能的就贵些。外语学院的李同学接过翻译急单,熬到凌晨两点挣了五百,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早课,嘴角却带着笑:“比发传单强多了。”
六百块背后的生活账本
为什么是600这个数字?和几个常接单的同学聊过才明白,这差不多是许多人半个月的生活费。计算机系的王昊给我算过账:食堂吃顿饭十二块,买参考书百来块,要是想买双新球鞋得攒两个月。“去年我妈生病后,不好意思总向家里要钱。”他低头转着手机,“现在帮人写小程序,接一单能挣叁五百。上周那个陇南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的订单,其实是帮创业公司改网站产耻驳,从晚上八点弄到凌晨四点。”
女生宿舍303室最近添了台小冰箱,是用赵雨桐接单挣的钱买的。她接过最特别的委托是陪一位奶奶去医院体检。“奶奶子女在外地,看我像看孙女似的,临走硬塞给我一袋自己腌的酸萝卜。”她说着从冰箱里取出玻璃罐,里面的萝卜片透着淡粉色,“这单本来只收八十,奶奶偷偷在布袋里放了二百。”
这些零散收入像碎布头,被同学们仔细缝进生活里。有人攒够了去西安看演唱会的路费,有人买了第一套正装准备面试,还有几个学生合伙开了线上服务小店,把“学生服务随叫随到600元”做成了固定套餐——包含四次两小时内的即时服务,居然很受年轻上班族欢迎。
藏在交易里的温度
不过,这行当不全是轻松活儿。上周叁傍晚,文学院刘倩接了个急单:把遗忘在自习室的专业书送到高铁站。她骑共享单车冲过叁个红灯,发绳掉了都顾不上捡。赶到时离开车只剩七分钟,那位学姐边过安检边回头喊:“书页里夹着给你的谢礼!”回程的公交上,刘倩发现书里夹着两张百元纸币和便签:“谢谢你守护我的考研梦想。”
这种学生服务随叫随到600元的模式,渐渐超出了简单雇佣。美术系的同学帮社区画墙绘,土木专业的给装修业主看图纸,师范生给小孩辅导作业。生物专业的孙磊甚至发明了“服务置换”——他帮花店老板修电脑,换来老板娘教他插花技巧,后来用这个追到了心仪的女生。
当然也会遇到糟心事。有人代购奶茶被抱怨冰块化了,有陪宠物看病反被猫抓伤。但多数时候,这些经历像校园里歪歪扭扭的鹅卵石路,走多了就磨出光泽。法学院大二的陈帆经历过最暖心的瞬间,是帮独居大爷修好收音机后,老人非要给他煮碗葱花面。“氤氲热气里听着《牡丹亭》,突然觉得这就是人间烟火。”他说那时候想起远在老家的爷爷。
夜幕降临后,校园路灯下还能看见奔跑的身影。经济学院的张涛刚结束家教赶回来,车篮里装着下个客户要的药品。我问他这么拼累不累,他单脚撑地笑了笑:“你知道么?上周我用攒的钱给我妹买了架电子琴,她在视频里弹《小星星》时,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根连接着现在和未来的弦。
这些年轻人用600块钱的服务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网眼间漏下的是汗水,兜住的是希望。或许很多年后,当他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还会想起当年那些说走就走的午后,想起陌生人接过物品时的笑容,想起自己用双手掂量过生活的重量——那些按次计费的时光,最终都变成了无价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