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的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4 02:43:51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和同学在学校周边的小店里吃饭,听见旁边一桌新生好奇地问老板:“师傅,听说咱们这儿有个地方叫‘炮楼’?到底在哪儿啊?”老板一边颠着炒锅,一边笑着朝西边努努嘴:“就那边几栋高楼呗,学生们都这么叫。”这话匣子一打开,倒是让我想起不少对于这个特别地名的故事。

其实说来也挺有意思,我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时,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战争片里那些高耸的防御工事。可等真见到实物才发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儿。所谓的“炮楼”,其实就是大学城西侧那几栋二十多层的住宅楼。它们在一片低矮的建筑中拔地而起,显得格外醒目。灰扑扑的外墙,密密麻麻的窗户,远远看去,还真有点像老式炮楼的轮廓。

地名的来历

对于这个称呼怎么来的,我问过好几个学长学姐,得到的说法都不太一样。最普遍的版本是说,这几栋楼刚建成的时候,因为楼层高、外形方正,有个调皮的学生随口说了句“这楼长得跟炮楼似的”,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外号就在学生圈里叫开了。时间长了,连周边商铺的老板们都习惯了这个称呼,要是你说具体的楼名,他们反而要愣一下才能反应过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看似随意的称呼背后,倒是反映了学生们的生活智慧。在大学城周边,用地形特征或者建筑外观来给地方起外号,算是学生们的传统了。比如南门那条小吃街,因为路灯特别亮,大家就管它叫“光明顶”;图书馆后面那片小树林,成了“背书林”。这些外号简单形象,还带着点儿学生特有的幽默感。

“炮楼”这个区域,对学生们来说可是个熟悉的地方。楼下几层全是各种小店,复印社、奶茶店、小网吧、理发店,应有尽有。记得大二那年,我们宿舍几个人经常在晚上溜达到那里,买杯奶茶,坐在楼下的长椅上聊天。那里价格比学校里面便宜,选择也多,慢慢就成了学生们课余时间的聚集地。

市井生活的温度

说到“炮楼”周边的市井生活,那可真是热闹。每天早上七点多,楼下的煎饼摊前就排起了队;中午时分,各种外卖小哥在楼宇间穿梭;到了晚上,烧烤摊的烟火气能飘出老远。这种热闹劲儿,和校园里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时候下课路过,总会碰到几个熟面孔,互相点点头,或者停下来聊几句。这种熟悉的感觉,让人莫名觉得踏实。

我有个同学曾经在“炮楼”里租过房子,他说住在那里特别方便,下楼就能买到生活用品,晚上饿了随时能觅食。不过他也抱怨,有时候晚上会有点吵,毕竟年轻人多,难免热闹些。这倒让我想起,任何地方都有它的两面性,便利和嘈杂常常是相伴而生的。

现在偶尔回学校那边,看到“炮楼”依然矗立在那里,楼下的店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那份熟悉的生活气息始终没变。这个由学生们随口起的外号,已经成了大学记忆中的一个坐标。每当听到有人提起“炮楼”,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年在这片区域度过的时光——和同学一起赶作业的夜晚,期末前互相打气的场景,还有那些简单却快乐的日常。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聚居区,但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我们来说,“炮楼”这个特别的称呼,以及它背后承载的那些记忆,已经成了大学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每当想起这个地方,总会不自觉地微笑,那些青春的片段,就像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清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