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学生品茶工作室,学子茶社交流坊
走进日喀则学生品茶工作室的时候,窗外正飘着细碎的雪花。氤氲的茶香里,几个年轻人围坐在藏式矮桌旁,手中的白瓷杯冒着热气。穿藏袍的男孩小心地给每个人斟茶,动作里带着藏族同胞特有的郑重。
“这是我们老家自己晒的野茶。”他腼腆地笑了笑,“可能没有城里茶叶店那么精致,但喝起来特别暖和。”茶汤呈琥珀色,入口有些粗粝,却带着阳光和草地的味道。桌对面的女生小口啜饮,眼睛突然亮起来:“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总是在炉子上煨着这样的茶。”
一杯茶里的温暖时光
这个藏在校园角落的学子茶社交流坊,不知不觉成了大家最爱溜达的地方。每天下午叁四点开始,叁叁两两的学生就会推门进来。有时候带着课本,有时候就空着手,纯粹来歇歇脚。角落里总有人在低声讨论功课,但更多的,是像今天这样漫无边际的闲聊。
“其实刚开始就是几个爱喝茶的同学凑在一块儿。”发起人之一的多吉回忆道,“后来发现,好多人都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他们从各自家里带来不同的茶叶,有云南的普洱,福建的铁观音,当然最多的还是本地的藏茶。慢慢地,这里成了一个小小的茶文化沙龙。
藏族同学会教大家怎么打酥油茶,汉族同学则分享功夫茶的冲泡技巧。茶壶起起落落间,不同民族的故事在茶香中慢慢交融。
茶香里的那些遇见
上个月,医学院的格桑带来了他自己配的草药茶。“加了点红景天,”他神秘地眨眨眼,“适合我们这些熬夜复习的人。”那天的茶带着淡淡的药香,喝起来有点苦,但回甘很久。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每种草药的功效,不知不觉就聊到了高原养生的智慧。
最热闹的是诗歌分享会那天。文学社的措姆带来一首她写的诗:“茶汤如金/是雪域的阳光/在杯中荡漾……”念到一半,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就是在咱们茶社写的。”那天大家轮流读诗,藏语、汉语交错,直到暮色渐深。
这样的场景在日喀则学生品茶工作室很常见。一杯茶的时间,可能听到一个古老传说,可能学会一句藏语民歌,或者就是简单地看着窗外云卷云舒。在这里,时间仿佛走得慢了些。
常来的卓玛说,她最喜欢的是这里的人情味。“不像外面的咖啡馆那么匆忙,在这儿哪怕一个人来,也很容易找到人聊聊天。”她指了指墙上贴的便签条,上面写满了留言——“今天的甜茶特别香”“祝考试顺利”“下次我带阿妈做的奶渣来”……
窗外,雪花还在轻轻飘着。茶壶又开了一轮,这次换上了陈年的普洱。深红色的茶汤在杯中荡漾,像极了这个小小空间里流动的温情。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大家开始哼唱起一首古老的藏族民歌,低沉悠扬的调子,和着茶香,在这温暖的午后轻轻飘荡。
日喀则学生品茶工作室就这样静静地待在校园一隅,像个老朋友,等待着每一个需要片刻宁静的灵魂。它不只是一个喝茶的地方,更像是一座小小的桥梁,连接起不同的文化,也连接起彼此的心灵。而这一切,都从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开始。